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但有一条路却刻骨铭心,让人永世难忘。这条路,就是通向幸福的扶贫之路。
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令人瑟瑟发抖。但是,来到市民政局扶贫点——博爱县孝敬镇西王贺村村口,一排排硕大的蔬菜大棚里却是雾气氤氲,温暖如春。一根根翠绿鲜嫩的黄瓜吊在瓜秧上,令人垂涎欲滴;一个个刚刚泛红的西红柿躲藏在瓜秧下探头探脑,令人爱不释手。
穿着毛衣的李北山搓着手上的泥巴,笑呵呵地从浓密的西红柿秧中走出来,对记者说:“去年10月份,我承包了这个种植面积2.3亩的蔬菜大棚,现在西红柿已经开始结果,春节前后就可以上市销售了,第一年预计收入10万元左右,这件事多亏了焦作市民政局驻村工作队,要不是他们帮忙,我都不敢相信会有今天的好日子!”
扶贫从治“穷根”开始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事物的演变都有其根源。2015年8月,市民政局帮扶工作队正式入驻博爱县孝敬镇西王贺村。该村位于博爱县南,南邻沁河,与沁阳、温县交界,距城区20公里,全村385户,户籍人口1380人,党员35人,耕地面积900亩,沁河滩地2000余亩,以生产蔬菜、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是典型的农业生产种植村。
西王贺村为什么穷?“穷根”在哪儿?工作队入村伊始,没顾上休息一下,立即分头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和党员家中开展摸底调查。经过深入分析,工作队认为造成西王贺村贫穷的主要原因是村委班子软弱涣散,没有发展目标,村集体经济没有“家底子”,党员干部形不成战斗力,群众对村干部缺乏信任。
刮骨疗毒,治病养伤。找准“穷根”,就要尽快根治。为了给驻村工作队当好坚强后盾,市民政局党组专门召开驻村工作会议,共同商议研究解决扶贫村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帮助村两委出思路、想办法、定目标,明确了“抓党建、强基础,抓项目、求突破,抓扶贫、保民生”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帮扶工作。
驻村工作队把加强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党建制度作为重点,把制度落实作为强化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坚持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支部大会,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分析研究工作,交流思想体会,以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带动全村各项工作上台阶。同时,注重加强村两委阵地建设,筹资在原有一层村委会办公用房的基础上加盖二层,面积从原有的170平方米增加到340平方米,并添置更新了会议室桌椅、办公电脑等,改善了党员活动中心设施。通过加强党建工作软硬件建设,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明显提升,“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四议两公开”、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等从体制得到保障,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党费收缴、秸秆禁烧、居民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环境卫生、配合沁河复堤加固等各项工作,都能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安排有序推进,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得到落实,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初步改善了该村软弱涣散的落后面貌,村党支部一跃成为五星级党组织。
精准扶贫点到点
在市民政局帮扶工作安排表中,记者看到,帮扶工作不仅仅是驻村工作队的事情,而是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对机关干部贴近民生、为民解困,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一块“试金石”。
“被帮困户刘振清、李水良、李民利,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残、因病,帮扶措施:低保兜底,帮助申办医疗救助、残疾补贴、办理慢性病医保,李水良参加培训。帮扶责任人:李顺新,牵头领导:王东林,包户村干部:李振明”,在西王贺村委会大院,设立一块牌子,醒目地张贴市民政局贫困户结对帮扶一览表,这是市民政局实行领导、科室分包具体贫困户的具体帮扶措施。
在帮扶工作中,市民政局实行深化党员联户工作,把帮扶村民群众作为考核局二级机构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驻村工作队协调局属各单位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形成了帮扶工作整体合力。在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免费为100多名村民群众义诊、发放药品5000余元,市儿童福利院、福彩中心等14个局属单位和民政局志愿者服务队经常组织看望结对帮扶群众,市福利院等为村委捐赠了扩音器、办公桌椅、文件柜、宣传栏等。针对村内监控设施老化、绿化不足、路灯不亮等问题,市民政局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求,协调落实资金,为村里改善了监控设施,新安装摄像头11个,实现了全村监控无死角,种植绿化苗1000余棵,新安装路灯9个。
在此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坚持与村两委干部和镇包村干部一同入户实地调查、宣讲政策、核定收入、落实帮扶措施,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带领帮扶责任人切实履职尽责,发挥各自优势,富有成效地开展帮扶工作,并与村两委制定完善村、户脱贫规划,立足本村实际抓好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在低保兜底的基础上,危房改造、医疗救助、残疾人保障、到户增收、雨露计划等各项政策和帮扶措施按计划有序落实,全村8户14名贫困人员中,新申请低保6人,新办理残疾证并享受相关补贴5人,发放助残器具2人,实施危房改造2户,新划宅基地计划新建住房2户,办理重症慢性病医保1人,参加雨露计划培训8人,计划申报特困救助1户,全部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享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落实到户,增收资金3.2万元,通过政策保障和拓宽增收渠道,贫困户收入逐步提高。
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新突破
多年来,西王贺村集体没有“家底子”,每年仅靠一些预留土地收入6000元勉强维持村委会的各项开支。家底薄,村里许多活动开展不起来,村委班子没有战斗力,群众就没有凝聚力。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后,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即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入手,在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基础上,通过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的形式,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2016年,西王贺村成立了成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村集体控股,扶持资金161万元,投资建设10座半地下日光温室大棚。大棚建成后,租赁给农户用于蔬菜种植,每座大棚每年租赁费约2.5万元,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整。公司牵头负责对农户的经营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积极掌握市场行情,统一为农户提供种苗;聘请蔬菜种植专家对农户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农户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农户到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户的种植水平;统一联系销售,确保10座大棚收益最大化。
据西王贺村负责人介绍,10座半地下温室大棚每年至少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5万元,大棚使用年限15年左右。村集体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研究决定集体资金的使用,合理分配收益,除了用于再生产外,剩余资金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重点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和解决民生问题。
有了“家底子”,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共同努力,协调落实资金90余万元,通过公开招标等程序,先后完成了160米吃水井建设、175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建设、175平方米党员活动中心扩建、4条主要街道2500余米排水沟(涝河)以及村内2.5公里近8000平方米街道建设等5个基础设施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落实了与老年活动中心相配套的乐龄之家项目,争取省、市、县慈善组织配备了价值5万余元的文体活动器材,解决了村里老年人老有所乐的问题。此外,还积极争取县、乡、镇支持,落实沁河滩区土地整理项目,将于今年3月启动,为该村沁河滩区新建道路10余公里、新打机井35眼,预计投入600万元左右。并配合沁河复堤工程,协助村委会争取新建沁河堤下道路1公里。项目建设源源不断,不仅激发了村两委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广大群众对两委班子的信心。
农历新年将至,兴高采烈的广大村民首次自发组成了秧歌队,购买了服装、道具等,每天聚集在村委会大院排练,准备在春节期间为全村老少献上精彩节目,并准备参加镇和县组织的文艺会演,用实际行动感谢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用这种形式庆祝村里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