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冷链物流,一端连接农产品、食品等供给侧,另一端连接广大百姓的需求侧,能有效调剂市场上冷藏、冷冻产品价格,让市民得到更大实惠。当前,冷链物流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黄金期,我市近日印发的《焦作市冷链物流转型发展工作方案》,为焦作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三年,我市冷链物流产业如何布局?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政府从哪些方面支持物流企业发展?
刚出台的《焦作市冷链物流转型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优势,以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为方向,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领军企业,打造“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冷链物流强市。
方向明确,路径可寻。各县(市)区将实施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城市低温配送中心建设、冷链共同配送、产地冷库建设、农产品配送直销平台、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冷链技术装备升级、冷链质量追溯等工程,构建以市区为中心、各县(市)物流节点为支撑、城乡分拨配送网络为基础,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现代冷链物流空间布局。
完善基础设施
市商务局、发改委、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依托南部农副产品集群和蒙牛、伊赛、康利达等食品加工生产企业,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型的焦作综合冷链物流园,培育和打造牛肉和乳制品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冷链物流行业集聚发展,重点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果蔬等主产区建设一批具有产地预冷、分拣加工设施的冷藏保鲜气调冷库,在肉类、原奶等原料基地建设一批冷藏冷冻加工储存设施,在粮食、中药材等主产区建设一批具有恒定温湿度的冷库,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短板;依托“四大怀药”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全国或区域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推进面向终端消费的冷链配送设施建设,鼓励城乡末端配送物流企业、商场超市等零售终端网点配备和改造冷链设施设备,发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
健全标准体系
在冷冻食品、生鲜肉制品、乳制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我市将每年选择2家以上企业,开展市级标准对标、达标工作,并推荐优秀企业参评省级对标试点示范企业;鼓励行业协会开展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达标测评与监督检查;提高冷库、冷藏车辆标准化水平,在冷链物流领域全面推广1200mm×1000mm标准托盘和600mm×400mm包装基础模数,促进包装箱、托盘、周转箱、集装箱等上下游设施设备的标准化,逐步形成相互配套、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标准化设施设备体系。
构建信息平台
我市将支持龙头企业率先建设食品冷链物流温控追溯平台,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逐步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温控和质量追溯管理,争创全省追溯试点市;支持河南千年冷冻设备有限公司等冷链装备制造企业面向市场提供冷链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形成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等市场营销新模式;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与城市配送企业加强协作,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冷链产品配送直销平台。
实施直供工程
我市将借助冷链物流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农产品新鲜直供工程,减少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培育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主要是依托德众大罗塘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进口肉类口岸(焦作)查验场等平台,鼓励开展铁棍山药、中药材、牛羊肉等特色鲜活产品的跨境贸易,到2020年培育2家以上全省性农产品跨境贸易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农批零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及“电商+冷链物流+智能菜柜”等生鲜农产品零售模式,到2020年培育2家以上省级生鲜品直销配送示范企业。
培育龙头企业
我市将围绕特色农产品种植、食品生产加工和冷链流通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运作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化、规模化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鼓励蒙牛、伊赛、康利达等食品加工生产企业主动分离内部冷链物流组织,组建本土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强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设计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化冷链流通组织,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鼓励有条件的生产流通企业,采取“冷链配送+连锁零售”“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的商业模式,逐步完善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和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培育冷链人才
市商务局、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将以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委托行业组织或第三方机构举办多层次的冷链物流业务培训,到2020年累计培训冷链在职人员200人以上。支持高等院校、中职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企业、行业协会与学校合作建设冷链人才实训基地,到2020年建设3~5个冷链物流人才实训基地。
夯实项目支撑
市商务局、发改委将建立全市冷链物流重点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将在用地布局、审批、证照办理方面予以倾斜,并对重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
据悉,未来3年,我市新建综合冷链物流园区1个,新建和改造冷链物流配送中心4~6个,使效率、规模、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应用等方面达到或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在肉类加工企业、速冻食品和乳制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中培育重点冷链物流企业6~8家;分别培育省级农产品跨境贸易龙头企业和省级生鲜品直销配送示范企业2家以上。果蔬、肉类、奶类等冷链流通率分别达30%、50%和60%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达50%、85%和80%以上,可追溯率达30%、65%和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