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关于焦作市首届文明家庭候选家庭网络投票的通知
酸甜苦辣都是歌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焦作市首届文明家庭候选家庭网络投票的通知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文明办与市妇联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首届焦作市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推选出一批事迹突出、群众公认、典型性强的文明家庭。

  目前,共遴选出50户焦作市首届文明家庭候选家庭。现将候选家庭事迹公布,请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踊跃投票。投票方式:可以通过焦作文明网或扫描右方二维码登录焦作妇联微信公众号“焦作女性(jzfulian)”,关注焦作市十佳文明家庭评选专区,点击投票,评选出您心目中的十佳文明家庭。投票截止日期:2018年2月28日。

  市文明办 市妇联

  2018年2月6日

  马 翠家庭 马翠的婆婆检查出糖尿病以后,她就承担起了给婆婆打胰岛素的任务,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夫妻热心公益,帮扶救助30户困难家庭。马翠夫妇时刻谨遵“把顾客当上帝,服务至上”的父训,对待生意以诚信为本,质量为优。荣获焦作市最美家庭称号。

  王 帆家庭 王帆从18岁便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任,不仅每天要照顾父亲的吃喝拉撒,还要背着父亲练习站立。她要求自己必须带父出嫁。赵鹏被王帆的坚强、坦诚和孝道吸引,一句承诺,赵鹏开启了照顾岳父一辈子的行动。婚后,两人共同精心照料父亲的生活,每天都要为父亲做按摩,帮助他练习站立,去进行针灸治疗。7年来,在小两口的悉心照料下,父亲的左胳膊恢复了知觉。

  王明喜家庭 王明喜一家三代六口人,可以用“一二三四”来形容。“一”指一个户主,家庭梁柱;“二”指两个硕士,未来动力;“三”指三个党员,家庭核心;“四”指四个骨干,肩负重任。爱人陈春平,六年如一日照顾因脑梗瘫痪在床的婆婆,并记录了两本《日常护理记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荣获焦作市最美家庭称号。

  王继昌家庭 王继昌作为焦作市爱心助学会发起人兼理事,与妻子刘艳婷不忘初心,十年如一日坚持走在爱心助学及关爱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在他们夫妻的努力下,焦作公益小天使以传统文化为根,围绕环保、文化、关爱、文明等方面积极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直接受益学生1000多人次。女儿王淑涵从三岁开始就跟着爸爸妈妈参与公益活动,在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王彩云家庭 王彩云丈夫英年早逝,但是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这位年轻的母亲,她悉心照料一家人。为了给3个孩子交学费,她到火车站当搬运工。亲友劝她这样的生活太过艰辛,可她却说,既然自己是这个家中的一员,就有义务照顾好公公婆婆和孩子们,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曾获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焦作市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石云霞家庭 石云霞家庭传承“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的家风家训。乡亲们只要有事,她都会义不容辞去帮忙,连续三届被乡亲们选举为村委干部。丈夫黄红军踏实勤恳,敦厚友善,夫妻俩恩爱和睦,互相关心体贴,两个孩子懂事孝顺。石云霞还积极宣传《道德经》《弟子规》《孝文化》等国学文化,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精神文明和素质文明的提升。

  申兴印家庭 申兴印老人退休前是某法院院长,在职期间,他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申兴印老人快80岁了,但身体硬朗,义务教太极拳。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精心经营出一个洋溢着温暖、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庭。文明的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曾获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申亮亮家庭 申亮亮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弟亲。父亲申天国与母亲生活淡泊,从不讲究吃穿。子女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经常教导亮亮“人活着要正直、上进、自尊、助人为乐”,亮亮服役期间,经常获得荣誉,年年有喜报寄回家。同时,申亮亮坚持扶贫济弱,邻里关系融洽,长期对困难群众予以帮助。曾获中国好人、联合国和平勋章等多项荣誉。

  史满香家庭 史满香家庭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镇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夫妇两人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德育人,每年史满香夫妇都会主动带孩子到贫困山区探望老人、资助贫困学生。夫妇俩还带动周边的困难群众共同致富。创办的新福地肥业有限公司吸纳20余名困难群众就业,创建的佳鑫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5户家庭增收致富。

  闪湘玲家庭 闪湘玲和丈夫结婚已40多年,育有一子一女,在日常生活中,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开办了鸿源社区老年之家,免费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娱乐场所,一直坚持照护着智障而未嫁的妹妹。同时,已连续7年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1000元。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关爱下一代关爱模范、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行玲先家庭 面对卧床多病的三个老人,行玲先夫妻同心,一起挑起家庭重担;面对年幼的3个弟弟,行玲先夫妇扮演着“长兄如父”和“嫂娘”的角色,培养他们上大学、成家立业,演绎出一曲孝老爱亲的赞歌。他们带头发展产业,安排200余名群众就业。夫妻二人热心公益事业,捐助村集体修路、资助困难村民。曾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刘 瑾家庭 刘瑾同志在某法院工作21年来,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并十年如一日给山村两位老人赡养费。刘瑾家庭成员注重家风,孝敬老人,互敬互爱,乐于助人。结婚23年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一个文明健康的和谐家庭。曾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焦作市优秀青年榜样等荣誉称号。

  刘秀芝家庭 1997年刘秀芝丈夫因车祸去世后,刘秀芝一人照顾着70多岁的公公、两个未成年的儿女和身患残疾的小叔子一家。为了侄子结婚,她把新房子让给侄子,带着儿子、儿媳搬回老院。纯朴的家风感染影响着子女的言行,2015年,刘秀芝被确诊为脑出血,为了照顾妈妈,儿子、儿媳辞掉工作,回家照顾母亲,在儿女的精心照料下,刘秀芝身体恢复良好。

  许琳娟家庭 焦作市学雷锋志愿者协会成员许琳娟,几十年来学雷锋做志愿服务,从小注重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被孩子们称为“雷锋妈妈”。十几年来,不计个人得失,带领大家一起学雷锋,为社会献爱心,资助环卫工人,关爱社区老人,资助特困学生,关爱残障儿童。荣获焦作市最美家庭称号。

  杜志永家庭 三代同堂,7个小家庭共计20多口人,兄妹5人成家不分家,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全家人共同参与经营以治疗肝病为特长的中医“大宅门”。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坚持用地道药材,从不掺杂施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减免医药费,赠送钱物。杜家人坚持义务献血,共计献血达2.8万毫升。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河南省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杜雪娥家庭 杜雪娥家庭四世同堂,由8个小家庭、35口人组成。家庭设立了“清雪堂关爱基金”,资助社会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家庭经营的公司,安置上百名下岗职工,参与社会慈善活动,捐款资助环卫工人;开设国学课程,资助社会贫困群体,一次捐款10万元资助焦作市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区贫困儿童。曾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河南省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苏改改家庭 苏改改勤俭持家,侍奉公公几十年如一日,和丈夫相敬如宾。2016年,丈夫生病,她辞掉工作,既照顾丈夫,又照顾公爹,无怨无悔。2017年,丈夫去世了,家中剩下还在上学的女儿和88岁的公公,她没有因此倒下,而选择了自力更生,借钱办起了小作坊,用强大的爱心和坚韧的毅力,把即将要散架的家庭支撑起来,并成了村里的妇女致富带头人。

  李 华家庭 李华家庭是普普通通的6口之家,夫妻恩爱,家庭和谐,邻里和睦。2010年丈夫工作调动,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李华的肩膀上,但她没有怨言,照顾老人、教育子女,整整7年从未间断。正是这样互相尊重、关爱,形成一个温馨、快乐、和谐、奉献社会的幸福家庭。

  李小秀家庭 李小秀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四世同堂大家庭,上有3个生病老人,下有3个小孙女。她的公公痴呆,又偏瘫卧床,她的两个叔叔因未成家,膝下无子,且都患有偏瘫,一家3个卧床老人需要照顾,李小秀没有任何怨言。在她的影响下,孝老敬亲、和睦爱家的优良家风得以传承,儿媳妇也主动承担起责任,给老人喂饭、洗衣服,尽量减轻李小秀的负担。

  李学岭家庭 李学岭从警36年来,他以高度的责任心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的忠诚和一名党员的宗旨。在他执勤的学校门口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他被誉为“师生的保护神”。李学岭一家以德治家,乐于奉献,他们从2000年开始资助4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

  宋小安家庭 宋小安是焦作市国税系统有名的标兵,也是全县有名的“孝安”。父母虽然年事已高,仍然是左邻右舍最依赖的“热心人”;妻子虽是一名下岗工人,但甘于清贫、严于“教”家,“好媳妇”“贤内助”是人们对她最好的评价;儿子从小受良好的家风熏陶,用行动赢得了“有闯劲”“实力强”的赞誉。曾获中国好人、中国好税官等荣誉称号。

  宋春东家庭 焦作师专宋春东家庭传承“身教胜于言教”的家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教育女儿成长成才。宋春东老师辅导学生研制的16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先后在全国及省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或发表,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女儿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工作,在科研一线为我国航天事业倾注力量。

  宋新菊家庭 宋新菊家庭始终坚持携手儿女与书香文明同行。解读儿女名字,坚定成长梦想。子“宸”预示高远志向;女“菡”蕴含莲的高洁。亲子共读,培养终身阅读习惯;博客书写,见证智慧成长。家庭藏书上千册,三大本教育日记,真是“共读共写共生活”。努力缔造丰富的家庭生活,游学、出行、实践体验、拓展活动……教给儿女一生有用的东西。

  张 虎家庭 20多年前,张虎的母亲二次脑出血,成了植物人。张虎的父亲对母亲尽心尽力,呵护备至;张虎和妻子、姐姐们担负起了伺候母亲的重任。张虎和妻子、姐姐们轮流值班,女婿们也是比着孝敬。大人的言传身教,感染着张虎年幼的儿子,也加入了照顾奶奶的团队。曾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河南省敬老之星、焦作市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张小青家庭 张小青家庭传承良好家风,孝老爱亲,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张小青的母亲曾担任孟州市西虢镇姚庄村妇女主任,母亲的一言一行,教会了张小青如何做人做事,为张小青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张小青是一名从基层专管员干起来的“老税务”,已在税务战线工作34年。由于成绩突出,张小青被授予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张文叶家庭 张文叶和康秋旺是半路夫妻,机缘巧合组成了新家庭。结婚至今,张文叶竭尽心力当好贤内助,积极支持丈夫创业,无微不至地伺候婆婆,对待丈夫与前妻的孩子视如己出。张文叶夫妻同心,勤劳致富,生活和经济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变。

  张冬香家庭 张冬香孝老爱亲,家庭和睦。从1994年开始,她带着患精神抑郁症的母亲上下班,并照顾瘫痪在床母亲12年。母亲去世后,她寸步不离地守在患病的父亲身边。她先后创办了嘉乐园老年大学、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带领57名党员,1600名师生和爱心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0多次,调解家庭矛盾97起,助力邻里和谐。曾获焦作市最美家庭称号。

  张玉娥家庭 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张玉娥,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担负着照顾半身不遂的丈夫、年老多病的公公、先天痴傻的小叔子的重任。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选择不离不弃伺候,用行动告诉世人生活有磨难,人间有真情;在丈夫病残后,她代夫行孝,赡养年迈的公公;对待小叔子她既当嫂子又当娘,待他像亲弟弟一样。荣获焦作市最美家庭称号。

  张竹梅家庭 张竹梅20多岁时丈夫因车祸离世,她独自照顾公公婆婆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几十年如一日,她的事迹在全村传为佳话,是街坊邻里公认的好媳妇、好母亲、好婆婆。家里不仅婆媳关系融洽,儿媳妇对待继父和爷爷更是尽心尽力,一家人四世同堂,和睦相处,和谐幸福。曾获全国五好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张葡萄家庭 张葡萄用坚强、忍耐、大爱、至孝的精神支撑着家庭遭受的一次又一次变故。先是大哥急病身亡,后是公公身患重病,几年后离世,再后来大嫂因病医治无效,也撒手人寰,撇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她和丈夫毅然将两个侄子接到自己家,给予他们温暖。承受着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她与丈夫起早贪黑经营凉皮生意,靠双手发家致富,两个侄子现已成人,一家人其乐融融。

  张翠萍家庭 焦作市人民医院张翠萍,是四口之家,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始终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互助。工作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心公益,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荣获焦作市最美家庭称号。

  陈长军家庭 陈长军在家庭生活中是一位勇担家庭责任的楷模。他孝顺老人,爱护妻子,注重培养孩子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对亲戚朋友,陈长军夫妇坚持以诚相待;对双方父母,都孝敬有加;对兄妹的子女,他们视如己出;对邻居,亲如一家。作为国家一级拳师,他为太极拳的传播和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荣获焦作市最美家庭称号。

  陈朝霞家庭 陈朝霞是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陈俊凌习练家传陈式太极拳,尤精太极拳小架,是陈式太极拳小架主要传承人之一,在多项比赛中获得冠军,先后被多家单位聘为武术教练,近年来为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曾获河南省最美家庭、焦作市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周春莲家庭 周春莲的儿子朱志强患有先天性腰脊膜膨出,下半身没有知觉,2017年高考以64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朱志强说,勋章有妈妈一半。从幼儿园到高中,妈妈每天送他上学,背他进教室。困难使人强大,在上学这条路上,母子俩相互扶持,选择勇往直前。

  胡 玲家庭 胡玲家庭把阅读当作家庭生活里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身为父母,崔玉国和胡玲除了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读书外,更多了一分关注女儿成长和促进家庭和谐的责任。如今读书成为这个家庭里的常态,就像吃饭一样必不可少。曾获全国书香之家、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赵小艳家庭 赵小艳恪守孝道,夫妻恩爱,教子有方,热心公益。在单位和街坊邻里中是出了名的孝顺。亲友每次遇到困难来找她寻求帮助,她总是慷慨解囊。她把兄弟姐妹的孩子视如己出,侄子、侄女在学习上、生活上只要有困难,她总是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精心照顾有语言障碍的侄女七年之久。曾获马村区十佳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赵会芳家庭 三年前的一场车祸夺去了赵会芳家中顶梁柱的生命,悲痛伤心之下,公公病情加重,婆婆双目失明。灾难面前,亲朋好友伸出援助之手,拆旧屋建新房。柔弱女子赵会芳化悲痛为力量,勇扛责任,上敬公婆,下抚儿女;花甲老人坚强面对,带病帮儿媳勇闯关;孝心少年杨双泽,量血压打胰岛素,替父行孝众人夸。打不怕压不垮的一家人相亲相爱、相扶相携走向美好的明天。

  赵爱红家庭 这是一个美满的三口之家。生活中,夫妻二人相互体贴、互相关爱;工作中,他们更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为都是警察,他们有着并肩战斗的幸福。女儿乖巧懂事,从小就养成了自强自立的性格,在校期间品学兼优。2003年以来,多次资助困难学生,担负起捐资助学的责任。曾获中国好人、河南省优秀党员干警、感动焦作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姜爱玲家庭 姜爱玲和丈夫结婚20多年来,视公婆如父母,视妯娌如姐妹。公公今年90岁,姜爱玲始终伺候左右。姜爱玲在村委工作,丈夫为了支持她的工作,就把家务活全包了,他们夫妻踏踏实实,爱岗敬业,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巾帼志愿者,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香港科技大学,成为一名在读博士生。

  郭小枝家庭 郭小枝不仅家庭和睦,注重家风传承,而且退休不退岗,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她的带领下,该小区的院墙被修建成了文化墙,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格言、好人好事、道德模范事迹等。良好的家风,培养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子女。家庭成员尊老爱幼、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大儿子主动负担侄女从小到大的奶粉,因妹夫长期在外,主动照顾生病住院的外甥女。

  郭素玲家庭 郭素玲作为武陟县小董乡卫生院妇科主任,不仅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而且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义演,郭素玲多次自发组织和她一样热心的姐妹,组成慈善义务演出队,自己出钱出力,购置服装道具,长期活动在小董乡各个慈善活动现场,为全乡慈善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荣获焦作市最美家庭称号。

  崔 玲家庭 多年来,崔玲与丈夫互敬互爱,家庭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并通过经营养殖场、澡堂、超市、房地产等勤劳致富。致富后,不忘乡邻,每年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放白糖、鸡蛋、牛奶、蛋糕等,免费为每家每户发放澡票,每年为村里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累计达十万余元,还自己买了洒水车,为改善村里环境作贡献。

  崔华英家庭 崔华英夫妇互敬互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和源泉。侍奉老人,以孝为先,近十年里无微不至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工作中爱岗敬业,共同进步,历年来多次获得单位的表彰。互敬互爱,和谐维家,合理消费,勤俭持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为孩子树立生活的榜样。荣获焦作市最美家庭称号。

  韩举红家庭 韩举红家庭是一个让人称道的文明家庭。他们家庭关系和睦、热爱公益,全家人经常捐赠衣物,对全县孤寡、残疾、贫困等特殊群体开展长期的“保姆式”“亲情化”特色服务。他与邻为善,他家的宅基地曾被邻居占了3分,他没有计较,还常帮助邻里解决用电问题。韩举红的家庭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曾获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程兰花家庭 程兰花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与确诊为骨癌的刘前进举行了婚礼。婚后多年来,他们过着名为夫妻、实为医患的艰苦生活。一次次的住院陪床,喂饭喂汤,无数次将丈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面对这些她毫无怨言,任劳任怨。20多年的坎坎坷坷,程兰花不惧风雨,对身患重疾的伤残军人丈夫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曾获焦作市巾帼拥军先进个人。

  程有财家庭 程有财与妻子郭玉兰十几年如一日,用他们的爱心和行动照顾生病多年的岳父和岳母(前妻的养父和养母)。在夫妻俩悉心照料下,程有财瘫痪在床8年的岳父身上从没生过一处褥疮。岳父去世之后,程有财把岳母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顾。曾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

  裴绪清家庭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从2003年婆婆因患脑梗导致半身不遂躺床至今十几年,裴绪清精心伺候,从不厌烦。2008年,本身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丈夫,又患了严重的颈椎病,经医院手术治疗后,病情虽然得到了控制,但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加上家里还有84岁年老体弱的公公需要伺候。面对雪上加霜的家庭,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勇敢地与不公的命运抗争。

  雒红兴家庭 雒红兴家庭以“积善能裕,怀德惟宁”为家训。作为普通教师的他,爱岗敬业、团结同事、热心公益。截至目前,已累计献血13000多毫升,获得无偿献血国家级金奖。2012年9月,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给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家庭和睦,教育子女重言传身教,一对双胞胎女儿目前上高三,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樊金霞家庭 樊金霞自小患小儿麻痹,在她23岁那年,大伯哥和丈夫相继去世,嫂子因承受不了打击,精神失常,从此生活不能自理。她身残志坚,毅然承担起了照顾公公、嫂子和3个年幼的孩子(大嫂5岁的女儿、遗腹子和自己1岁的女儿)的重担。而后樊金霞招赘了一个大自己20岁的外乡人,两人十年如一日地照顾重病的公公,直至公公安然去世,从家庭巨变到现在,她已经坚持了快30年。

  薛荣仙家庭 孟州市河阳街道上段村87岁的薛荣仙老人一家,现有28口人,四世同堂,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现有4子,都是共产党员。她经常教育子女要永记党恩,为国家多出力,多为百姓办好事。前些年,村里建学校,全家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被村里刻上了建校功德碑,写进了村志。先后撮合成十几对美好姻缘。孙子、孙女也继承了好的家风家训,争着孝敬老人。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