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涉及4.8万户。其中,小麦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万亩,与常规施肥相比,亩均增产25公斤。该县王屯乡东黄村科技示范户王具才的15亩小麦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亩均单产达715公斤,较上年增产40公斤;每亩节肥1公斤,每亩节本增效90元。
通过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新技术,去年全市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1000余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率达95%以上,有效提高了全市耕地的有机质含量,改良了土壤物理性状。修武县去年推广施用有机肥面积12万亩,施用有机肥区小麦平均亩产达632公斤,比常规施肥区小麦每亩增产32公斤;亩减少化肥施用量1.5公斤,每亩节本增效79元。
通过利用各地猪、牛、羊、鸡等畜牧饲养优势,指导农户堆肥腐熟,去年全市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60%以上,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95%以上。
通过将测土配方施肥与高标准粮田、绿色高产创建等有机结合,建立高标准示范方,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秸秆还田、统一叶面喷肥和统一机械深耕,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各县(市)在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的基础上,选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典型示范样本,以生产投入减量化、生产技术集成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为重点,积极探索并创新不同作物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涌现出一批化肥“零增长”示范点。
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与应用,经济园艺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集成创新,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实现了化肥减量增效与耕地地力提升的双赢。
通过利用畜禽粪便,鼓励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大力推广“规模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提升了沼渣沼液有效利用率,培肥了地力。去年,全市沼气用户达12.78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达88处,年处理粪便污水约400万吨,产生沼液、沼渣380万吨,产气量5418万立方米。
通过开展周期性深耕深松,每3年深翻一次土地,使土壤耕层厚度由15cm左右,提升至25cm左右,提高了土壤保肥蓄水保墒能力和肥料利用效率,减少了化肥施用量。
通过推广新型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水溶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增强了农作物抗逆应变能力,提升了肥料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通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推广机械化肥深施、种肥同播、秸秆还田、灌溉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秸秆还田率。去年,我市机械施肥率达40%,降低了劳动强度与投入成本,提高了经济与生态效益。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引导、扶持种粮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和农民改进耕作方式,实施合理轮作、间作、套种,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升了地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创建高标准粮田 “藏粮于地”
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上,我市始终坚守耕地“两条红线”:一条是耕地数量的“红线”,另一条是耕地质量的“红线”,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藏粮于地”的目标。
早在2012年,我市就出台了《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实施意见》,成立了市建设高标准粮田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每年将高标准粮田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市财政每年都预算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粮田建设。全市还整合发改、农开、国土、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20.3亿元,投入高标准粮田建设。同时,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建设和完善高标准粮田,确保高标准粮田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为了提升高标准粮田耕地地力水平和生产能力,我市建成了3个耕地质量监测点、31个区域站,配齐了268名农技人员、26辆科技服务车,为高标准粮田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农业部门组织429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包全市1734个行政村,高标准粮田建到哪里,农业技术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测土配方施肥、秸秆深耕还田、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本增效技术就推广到哪里,提升了地力,实现了粮食稳产高产。
如今,我市已建成高标准粮田169.22万亩,总投资20.3亿元。其中,去年建设高标准粮田11.33万亩,投资1.66亿元。持续不断的高标准粮田建设,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粮食单产创造了22个全国纪录,去年全市夏粮平均亩产518公斤,单产水平继续领先全国。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824.9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建设小麦种子基地100.3万亩,生产小麦种子3.3亿多公斤,繁育品种80多个。
绿色发展 “掘金于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市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以“发展标准化、规模集群化、农业品牌化”为目标,将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市规划建立了面品、玉米、肉品、怀药、乳品、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等9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其中12个被认定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数量位居豫北地区第一、全省前列。去年,全市新建、续建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35个,投资总额61.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额16亿元,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650亿元。
争创知名品牌成为主流。去年,我市明仁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的明仁品牌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国家级品牌达4个。此外,全市现有河南省著名商标71个、河南省名牌产品10个。“怀山药”荣获河南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菡香”大米等5个品牌荣获河南省级特色农产品品牌称号。修武县云台冰菊绿色种植基地、马村区华盛绿能创业基地、博爱县博爱源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创业基地入选首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