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我市第三届龙狮虎大赛中,来自武陟县西陶镇西陶村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醒狮》,勇摘桂冠。
与我市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队伍不同,《醒狮》团队成员年龄最大者31岁,年龄最小者还不到20岁。出场后,他们气势如虹,活力四射,加上崭新的演出道具,整个舞台形象令观众拍手称赞。
据《醒狮》团队领头人杨飞龙介绍,从2018年农历大年初一开始至正月十六,他们已在焦作各县(市)区,以及洛阳、新乡、安阳、郑州、巩义等地演出50余场。2017年全年,他们有近300场演出,均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一项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何以呈现如此活力?3月4日,记者来到西陶村,一探究竟。
在位于西陶村村口的河南飞鸿龙狮培训基地,记者看到,在杨飞龙的指导下,十几名成员正在冒雨集训。梅花桩上,他们腾挪转移,宛如闲庭信步。
人才,是《醒狮》成长的关键,河南飞鸿龙狮培训基地培养了我市第一批舞狮人才。2017年,在市县相关领导的支持下,这个基地还举办了焦作市第一届龙狮技术交流培训班。
作为《醒狮》团队的领头人,杨飞龙是被“舞狮世家”一步步培养出来的。
据杨氏族谱记载,西陶村杨氏一族是宋代杨家将后人。因而,落户西陶村的杨氏一族酷爱习武,杨飞龙的爷爷杨麦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杨麦成便组织杨氏族人习武,其膝下的两个儿子也是习武之人。杨飞龙自幼耳濡目染,颇有慧根。1996年,杨麦成在本村成立了武术学校。逢年过节,武术学校便组织学员在杨家祠堂内舞龙耍狮,十分热闹。
2001年,杨麦成带领家人及学员20余人赴广东进行武术交流。他看到,舞龙耍狮表演在广东的发展非常规范,表演团队已成规模。与其相比,素有舞龙耍狮传统的焦作地区则相形见拙。于是,酷爱耍狮的杨麦成当即决定留下取经。
那年,13岁的杨飞龙第一次接触耍狮表演。看到舞狮人在梅花桩上腾跃而起,他也想试试。2003年,60岁的杨麦成亲自把包括杨飞龙在内的8名学员送到广东最大的舞狮培训基地——中联黄飞鸿龙狮培训基地学习。
从2003年至2008年,杨飞龙在广东取经6年。远离家乡,学习舞狮,异常艰苦,去时的8名学员学成的只有两名。杨飞龙清晰地记得,10年前,当他回到西陶村时,爷爷、父亲、叔叔,携同杨氏宗亲200多人到村口敲锣打鼓地迎接。
2008年,杨飞龙着手成立《醒狮》团队。2010年,武校倒闭,杨麦成病重。这年,杨飞龙凭记忆,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做出了《醒狮》团队第一套符合国家级标准的梅花桩。当杨飞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爷爷时,已卧床多日的杨麦成突然从床上坐了起来,他抓住杨飞龙的手说了三个字:好!坚持!
传承龙狮文化,是杨麦成的遗嘱,也是杨飞龙的心愿。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从2008年至2011年,在连续5年的时间里,《醒狮》团队没有收入,也从未走出过西陶村,人员流失严重,面临解散。
怎么办?2012年2月,武陟县农历春节文化活动拉开序幕,杨飞龙带领《醒狮》团队“私自”来到县城,天翻地覆地“玩”了一把。在此次活动中,《醒狮》表演被武陟县评为春节文艺会演优秀节目。
如今,《醒狮》团队已先后两次荣获河南省民间体育大赛冠军、全国青少年龙狮锦标赛第三名等荣誉,杨飞龙个人目前已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舞龙、南狮、北狮三项国家级教练资格的教练员,并在世界级的舞龙舞狮项目中担任裁判。回首往事,杨飞龙依然觉得2012年2月获得的这个荣誉弥足珍贵。
2012年后,《醒狮》团队平均每年演出200余场,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不过,龙狮表演人才依旧在流失。2015年,杨飞龙参加了首届国家级龙狮培训班。在与全国其他龙狮队伍带头人和来自高校的专业老师交流后,他真正理解到,“只有尽己所能,影响更多人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龙狮文化”。
于是,他变技术不外传的旧思路为主动授课的新思路,全力整合焦作乃的龙狮表演资源,打出传统文化产业的“焦作组合拳”。
2016年,在杨飞龙的指导下,我市有名的文化村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苏家村成立了龙狮会。2017年,修武县七贤镇赤庄村也成立了龙狮会。两个龙狮会,已吸引100余名年轻人加入。
杨飞龙告诉记者,焦作市舞龙舞狮运动协会已通过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审批,通过协会力量,他将凝聚焦作更多的龙狮文化资源。他希望,将来有一天,焦作市可以组织一场全国性的龙狮赛事。
此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梦想在这个年轻人心中升华,坚守、传承、创新、开放,是他梦想中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