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慈善幸福院115所,入住老人3300余名,惠及老人达3.2万人次;成立志愿者服务队120余支、义工团队20余支,年服务老人达10万余人次;开展饺子大餐、德孝讲堂、文化食谱、义工帮扶等服务活动……
积极探索“慈善+扶贫”模式,募集慈善资金1620余万元,开展慈善医疗救助、慈善教育扶贫、慈善产业扶贫“两送两保”等帮扶活动……
2017年,武陟县大力实施“慈善工程”,在健全县、乡、村三级网络和村村建立慈善工作站的基础上,将慈善与养老相融合,进一步加快村级慈善幸福院建设步伐,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服务,形成“政府+慈善+村级+个人”四级联动的农村养老新模式。
科学合理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
该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农村闲置的旧办公场所、学校、祠堂、农家庭院等,改造建设成慈善幸福院,在已建的115所中,新建30所、改扩建85所。
按照建设要求,该县各村级慈善幸福院均配备有休息室、配餐室、文体娱乐室、健身康复室、室外活动场地等“四室一场”,确保老人住得舒适方便。
多方筹措资金 确保持续运营
为确保村级慈善幸福院健康持续运营,该县主要采取“政府扶持、慈善捐赠、乡村补充、企业帮扶”的办法进行筹资,一位老人每月仅需缴纳100元钱,就可实现在家门口养老。
政府扶持。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采取村级慈善幸福院星级评定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至各村的慈善幸福院,用于老人们的生活补贴。
慈善募集。2017年,县直各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企业、村街、个人,通过各种办法和活动,积极筹措善款,共募集慈善资金1600余万元。
乡村补充。该县大力推行“以地养院”模式,结合村情,盘活土地等资产资源,收益固定用于慈善幸福院的日常费用补贴。
企业托管。该县积极鼓励爱心企业帮扶托管、兜底慈善幸福院,全县由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支持的村级慈善幸福院达18家。
创新活动载体 丰富服务内涵
举办饺子大餐。该县以村级慈善幸福院为平台,通过村委会组织、成功人士定期承办、义工团队全程参与的方式,为老人们安排饺子大餐,传承孝道文化。目前,通过开展孝亲敬老饺子大餐活动,全县受益老年人达10万余人。
开设德孝讲堂。通过邀请讲师、传统文化传播团队,定期讲授德孝文化,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影响身边人,崇尚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全县孝亲敬老蔚然成风。
订制文化“食谱”。通过开展“套餐式”的文化服务,设立精神文化生活“食谱”,为老人们提供广播、电视等收听收看条件,经常开展戏曲、电影展演活动,举办文体比赛、健康讲座等,不失时机地开展老年人力所能及的劳动、民调等工作,让老人们乐有所乐、学有所学、比有所比、为有所为。
开展义工服务。组织县直部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社会义工团队,定期到慈善幸福院,开展“慈善送服务下乡”“慈善情·健康行”“关爱空巢老人”等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义诊、理发、送戏下乡、文艺演出、心理咨询、打扫卫生等活动,为老年人服务。目前,全县共成立志愿者服务队120余支、义工团队20余支,团队成员达2万余人,每年服务老人达10万余人次,提升了老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创新救助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
该县发挥连续4届获得中华慈善奖和县、乡、村三级慈善机构组织健全的优势,借力慈善事业助力脱贫攻坚。
2017年,全县募集慈善扶贫资金1620万元。其中,一半用于慈善救助,对贫困户因患大病、享受各类报销政策后,个人负担仍有困难的,每人给予1000~5000元的帮扶救助,已救助624人104.08万元;对考入大学的贫困生每人给予1000~2000元的救助,家庭特别困难的,可跟踪救助直至大学毕业,已救助44人11.5万元;对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原因突然陷入困境的,实施慈善紧急救助,已救助12.27万元。另一半用于产业扶贫,通过将慈善资金注入优质成熟企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大封镇前孔村依托木耳种植合作社,注入慈善资金30万元,让贫困户分红收益。詹店镇将慈善资金50万元入股汇金集团,实行“抵押保本、定额分红”,按照每月4000元或每季度1.2万元的标准,为16户贫困户分红。
安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