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季爆发的流感,使医院儿科变成“重灾区”,在这个考验儿科医疗水平和应对能力的特殊时期,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的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得到患儿家属的称赞和肯定。
为患儿健康不眠不休
在中国,儿科医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而当前我国儿科医生总数为10万人左右,我国0~14岁儿童目前有2.6亿人,这意味着平均一名儿科医生要服务2000多名儿童。
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有20多张病床。从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底,共收治流感患儿200余人次,每位医生平均服务54名患儿,儿科病房可谓是一床难求。为了让每一名患儿都得到最好的治疗,该科医生天天待在病房观察患儿的病情,以便随时调整药物。经过该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流感患儿全部康复出院。
儿科医生不同于其他专科的医生,压力也比其他专科医生的压力大。从技术方面讲,儿科医生的知识面要广,对呼吸、消化、神经等方面的病症要了如指掌。同时,儿科医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足够的耐心以及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与家长沟通。在流感高发期,该科收治的患儿之所以能够康复出院,是因为全体医生牺牲休息时间,全身心地为患儿服务,使患儿的病情能够被及时控制。对于该科医生的辛苦付出,患儿家属看在眼里,并给予积极配合。正是有了家属的配合,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吴新春感慨地说:“在那段时间里,大家几乎都没有好好睡过觉,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不管多辛苦,我们最终战胜了流感病魔,换来了孩子们的健康。”
只有精准诊断才能精确治疗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小孩子有病说不出,只会哭,病情变化快,诊断风险大。吴新春说,冬末初春季节,天气干燥、日夜温差大,人们很容易受凉感冒,尤其是抵抗力差的孩子更是容易中招。而这个时期也是流感的高发期,许多家长分不清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往往会延误治疗,导致患儿病情加重。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时,叙述的情况几乎都是“孩子受凉感冒,吃了感冒药还是发烧,吃退烧药也不管用”,而这个时候,孩子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
吴新春说,面对一个难言症状的患儿,医生每次都得从头皮检查到脚趾头。除了临床检查外,每天要随时监测患儿的各项指标。儿科医生在为患儿进行诊疗时,必须做到精准,只有精准诊断才能精确治疗,才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记者在采访时,一名5岁的女孩因为肚子疼,在妈妈、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到医院看病。吴新春在为孩子检查时,孩子的妈妈说:“2天前带孩子去饭店吃饭,估计是吃着了。”“肯定不是。吃了两天的消食药,一点都没有好转。”孩子的奶奶说。然后,孩子的姥爷、爷爷也开始发表意见,要医生给换一种帮助消化的药物。
吴新春一边听家长的讲述,一边让女孩躺在床上蜷起双腿用手指按压其腹部,询问疼痛的部位,比较不同部位疼痛的变化,用听诊器听肠鸣音……
10分钟后,吴新春结合检查结果排除了阑尾、肝、胆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诊断孩子肚疼症状是肠痉挛引起的,她让家长回家用热水袋给孩子热敷,并嘱咐家长不要让孩子吃生冷刺激性食物。
“没有诊断明确前,医生不能随便开药,这是对孩子负责。”吴新春说,“平常,在为患儿检查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不理解检查的重要性,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要求开药,这样很容易延误病情。”
创新治疗方法
提高服务质量
由于儿科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儿科,医生为患儿诊断疾病,护士配合执行医嘱,为患儿进行护理。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静脉输液能直接反映出护士的技术水平。该科有9名护士,静脉输液的水平各个都是“一针见血”,患儿家属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她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护士长邓华说,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关护重点,家长对护士的要求也高,护理工作不能有丝毫马虎。为了提高护士的静脉输液水平,该科定期组织操作训练,分享操作经验。护士胡莹莹为了提高静脉输液的水平,在自己的脚上找最细的血管,然后给自己扎针。
患儿在洗澡、游泳的过程中就可以治病?是的。患儿在药浴时,皮肤、黏膜、汗腺吸收药物,避免了打针和吃药的痛苦,也避免了药物对患儿口腔黏膜和消化道的刺激。药物经过体表吸收纠正脏腑功能紊乱,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去年3月份以来,该科引进推拿、药浴等绿色疗法,实现了不打针、不吃药就可以治疗患儿病症的目的。
在开展绿色疗法时,该科副护士长孙静带着护士练习药浴手法,药浴室的温度远远高于正常室温,大家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衣服都被汗水浸透,即便如此也没有人叫苦叫累。
尽管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比成人专科医护人员的工作更辛苦,但看到患儿康复后的笑脸,她们就会感到无比欣慰,那种成就感远大于身心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