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抢抓机遇,我市一批本土企业走向了世界,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加速全球布局,夯实企业“走出去”基础
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之前,随着市场环境等变化,“走出去”已是许多企业愈发强烈的内生需求。为适应国际化发展,响应国家“走出去”政策和策略,近年来,该公司先后投资5000万美元在北美、欧洲以及俄罗斯成功创建了自己的全资子公司,为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目前,该公司主营产品气缸套产销量全球第一,全面进入欧美高端市场。
“海外子公司的成立,不仅有利于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可以更便捷、快速地与国际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端对端的优质服务,还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当地市场的相关信息,从而扩大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该公司董事长薛德龙说。
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谋势新领域
该公司瞄准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延伸产业链,布局新领域,探索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技术升级。该公司在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工业等领域,不断研发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出满足发动机轻量化、低排放、高爆压技术要求的新产品,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快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推进装备升级。该公司通过建设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车间,着力构建具有中原内配特色的智能制造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制造和信息化管理的两化融合,设备数控化率达到95%,生产效率同比提高44%以上,能耗同比降低35%以上,人员同比减少76%,装备水平由机械化全面向智能化转变。
抢占高端市场。该公司实现了与德国大众、美国福特、瑞典沃尔沃、英国捷豹路虎等高端客户的成功合作,高端市场产品覆盖率持续提升。
加快供给侧改革,增加个性化产品销量
借力供给侧改革,该公司进一步优化自身产品结构,整合供给资源,以各领域的“空白点、增长点、创新点”为突破口,不断培育市场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快行业尖端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用独家技术引领市场需求。
在国际市场,该公司通过抓大客户和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利润不断增加,其中对福特公司的供货比例翻了一番。在国内市场,该公司顺应国家发动机排放升级趋势,取得了所有主流发动机“国四”产品独家供货权。此外,该公司独家拥有行业最先进的喷铝技术,以新技术拓展新产品,以新产品培育新市场,喷铝产品在神龙、大众二级市场独家供货;通过表面处理技术改变产品不足,推进客户升级换代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形成产业化态势,单一品种年附加值增加500万余元。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寻找战略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企业单打独斗走出去的局面,为企业制造了可以远航的经济“航母”,我市企业可以借船出海、规避风险。
2012年以来,该公司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先后在德国斯图加特、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设立了2家子公司,加快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布局。
2013年,随着郑欧班列的开通,该公司产品坐上了直达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兰等国的列车,较空运节约资金将近70%,降低了三分之一的库存占用,使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更具价格优势;与海运相比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确保了客户供应链安全。目前,该公司通过郑欧班列累计出口欧洲市场销售额接近5000万美元。此外,搭乘中欧班列的快车,该公司还将产品送达欧洲客户的时间由过去的45天缩短至15天,去年相继成功开发了英国捷豹路虎、德国大众、芬兰爱科、葡萄牙通用电气、瑞典沃尔沃、欧洲马勒等新市场,同时进入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伊朗和东南亚市场,欧洲市场销量实现翻番。
面向东盟,该公司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托中原内配气缸套的品牌市场影响力,积极带动活塞、活塞环、活塞销、轴瓦等零部件的组件销售国际化,去年产品销售同比增长40.8%。
依托俄罗斯等子公司,该公司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辐射,目前已经进入了德国戴姆勒奔驰、福伊特,瑞典沃尔沃,芬兰爱科,法国约翰迪尔,意大利菲亚特的法国工厂以及波兰的售后市场等。
志存高远,铿锵前行。面对新一轮的产业科技竞争,薛德龙带领中原内配满怀信心地描绘着新的发展蓝图:在未来的五年里,充分发挥中原内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加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延伸、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发展和新经济领域产业布局,建设全球一流水平的研发、制造、物流、贸易、商务业链,加速推进中原内配“百亿集团”目标的实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振兴与崛起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