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短缺、年龄出现断层、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全国两会期间,部分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代表认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议从多方面提升和保证技能人才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技工薪酬偏低 高级技师转当操作工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板(江西)有限公司产前工程部工人郭达文2006年参加工作,当时和他同进企业的校友有20多人。两年后,却只剩下他一个人。“大部分年轻人觉得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所以都跳槽了。”郭达文说。
待遇低,对同样来自基层一线的电焊工丁照民代表来说,体会更深刻。丁照民是全国技术能手,曾带出的一个徒弟在吉林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三名,并经过职业技能鉴定成为一名高级技师。
“3年前,我这位徒弟不当电焊工了,去当了一名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学了近20年的技术就这样荒废了,丁照民觉得很可惜。
郭达文、丁照民代表表示,要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他们建议,对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领军人物要给予更高待遇,让高技能人才拥有更多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年龄出现断层 绝技传承找不到好徒弟
“目前,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基本分布在40岁以上,断层现象严重,年轻人上升渠道窄。”全国人大代表、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第一油矿北三采油队采油地质工孙雨飞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电焊工张敬华从事电焊工作20多年,目前已成为公司的首席焊工。时间长了,张敬华越来越感受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
张敬华代表建议,取消技术工人职称晋级评定的年限制度。掌握了相应技术能力的工人不再受年限所制,就可以参加晋级考试,同时严格加强技术工人晋级考试考评管理。孙雨飞代表建议,突破年龄、资历、比例等界限,为有特殊贡献、在专业领域有突出建树的高技能年轻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培养与需求脱节 校企合作需深化
全国人大代表、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模具厂模具车间党支部书记袁政海说,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在教育定位上目标不准确,在教育理念上也是以理论为主、动手为辅。
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技能人才培养体制重学历、轻技能,企业重管理、轻技能。张敬华代表说,一些企业对职工教育投资和技能培训力度不够,只考虑眼前利益,不能够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培养和选拔人才,致使技术人才后备力量断层。
张敬华代表建议,要提高技能等级资格证的“含金量”。年轻人在职业技术学校毕业时,不能再由技校统一发放同等级证书,应由专门机构严格进行考试考级制度,什么技能拿什么级别的证书进企业,确保实际技能水平与证书级别相符。
(据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