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是国家层面向全社会传递出的强烈信号:工匠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楷模,提高工匠待遇可增强技术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精神、崇尚专业技能的社会氛围,激励更多青年才俊充实到工匠队伍。
从时传祥、王进喜,到倪志福、郝建秀,从李素丽、徐虎、王选、袁隆平,到李斌、许振超、王建军、李银环……每个时代、每个领域,都需要工匠奉献、工匠引领,他们为青年人求学、择业树立了时代标杆。
然而现实情况并不那么让人乐观,当前,我国有就业人员7.76亿人,而技术工人只有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4700多万人,仅占整体就业人员的6%。从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看,我国近年来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水平。这组数据表明,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一边是大量人员的求职压力;一边是大量企业的求贤压力。当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非常多,也很复杂,但根本原因恐怕还是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双不高”。
每个时代,人们对安身立命的现实需求各不相同,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更加看重“戴花要戴大红花”的荣誉感,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荣誉的定义则更加多元:既需要面子更需要票子。对此,劳资双方都不必讳言。作为技术工人,需要具备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作为企业负责人,更需要为工匠诞生创造“孵化环境”。这是个辩证的话题,只有劳资双方都各行其道,工匠才会涌现,企业才会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级工”制度引领了时代风向,全国为消除工分制的弊端,将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资挂钩,按照产业分为八级工制,很多技艺精湛、精工细作的顶尖工匠的工资待遇都超过了厂长。那个时代,立志成为“八级工”是很多人的毕生追求。如今,虽然“八级工”已是过去式,但其彰显的对劳动者的尊重一直让人念兹在兹。
昔日的劳模,今日的工匠。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一文中这样理解这个群体:劳模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时代的领跑者。艾君认为,劳模意义丰富,代表着一种饱含感情的符号。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意味着“文”,是一种价值之美、人生之道的人文力量;劳模,还意味着一种方向,那是赶超时代的脚步和人生的价值取向。
让工匠有面子更有票子,让全民都争当工匠。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
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