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出身于书香世家,受到家庭儒教和“复古”思想的熏陶,这对其文学思想的厚积带来极大影响。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是一位政清风廉、德高望重的官员,先后任潞州铜諟尉、武昌令、鄱阳令等职,公元764年调京任秘书郎,并与当时的文坛巨秀李白、杜甫等人交情深厚。他在由武昌令调任鄱阳令时,李白写《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对韩仲卿的丰伟政绩和道德文章进行了高度评价。韩愈年幼时父亲去世,天资聪慧的他,在父亲的教诲和影响下,幼小的心灵已深深打上了弘扬儒教和“复古”文章的烙印。
韩愈的叔叔韩云卿曾任监察御史、鸿胪卿兼御史中丞,官终于礼部郎中,是当时文坛巨子。其文章清奇,气势恢宏,为世人所慕,曾奉旨作《平淮碑》,轰动朝野,名重一时,李白称其“文章冠世”。韩愈自幼受叔叔的文章和品德影响,为其文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韩愈之兄韩会是当时遐迩闻名的文坛鸿儒、古文大家。他在入仕前曾游学于大江南北,广交文学雅士,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萧颖士、李华、独孤及等十分友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文衡》一文精辟论述了儒学的道德观和文章的教化作用,与当时的文坛英杰崔造、卢东美、张正则等被誉为有王佐之才的“四夔”,即具有宰相才华之人。韩愈丧父后,即由兄长韩会接到身边抚育,直到韩愈12岁时韩会去世,这个阶段正是韩愈启蒙受教、读书习文、形成其文学思想雏形的最佳时期。因此,韩愈文学思想受到崇尚儒学、热衷古文的韩会的直接影响。(作者系孟州市韩愈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