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随处可见健身的人群。跑步、打球、练拳、舞剑……全民健身已然蔚然成风,成了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锻炼身体能够成为全民运动,说明了大家对健康的追求,也反映了我市体育场馆及设施日趋完善,为大家健身提供了便利。
一组数据显示了我市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2017年,市体育局争取资金1377万元,建设新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拆装式游泳池、省级户外全民健身中心等共计202套(个),我市中心城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初步建成,进一步夯实了全民健身硬件基础。我市也被授予“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彰显了我市群众体育的雄厚基础和辉煌成就。
建设和完善体育场馆是全民健身的前提和条件,充分用好体育场馆才能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如何用好体育场馆,满足群众日常的健身需求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胡扬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与群众日常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体育场馆利用上,我市做了不少的尝试。以场馆齐全、设施完善的市太极体育中心为例,该中心健身馆、室外场地对现役军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免费开放;室外田径场、室外门球场免费对市民开放;室外篮球场周一至周五上午对市民免费开放;西广场和北广场两个健身园的200多件健身器材、18个乒乓球台、6块羽毛球场地,全天向市民免费开放。
这只是我市众多体育场馆及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的缩影。体育场馆对群众免费开放,使场馆得到了充分运用,群众健身需求得到了满足,实现了双赢局面。但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些社区、乡村的体育场地及设施存在利用率不高、被占用甚至损坏的现象。比如,一些社区的体育设施被居民占用晾晒衣物,一些农村的篮球场等被村民占用晾晒农作物等。
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推动全面健身的过程中,充分用好体育场馆及设施是必然要求,对于好的经验做法,我们要大力推广,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敢于面对,积极解决,切莫让小问题影响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