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对残疾人事业作出明确安排部署,充分体现党中央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和格外关爱。全市各级残联必须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活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二)落实“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坚决打好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攻坚战
1.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残联关于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要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中心工作,以“六大模式”为依托,继续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产业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种植辣椒、油料牡丹等经济作物的扶持力度。
2.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加强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评估和转介,优先满足贫困残疾人的康复辅助器具需求,力争全覆盖,争取达到适配;落实建档立卡有需求的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比例达80%。
3.各县(市)区除完成省定和市定任务外,还要自我加压,制订相关规划,力争三年内对全市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有无障碍改造需求的家庭全部完成改造。
4.把符合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把建档立卡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严格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5.按照自愿申领原则,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残疾人证应办尽办,并且全部减免评定费用;加大下乡巡回办证力度,按照省残联要求,开展智能化残疾人证发放和残疾人证办理权力下放工作。
6.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扶贫、托养、康复和平安建设“四位一体”融合联动工作模式,以达到“托养一人、幸福一生、解放一家、脱贫一户、平安一方”的目的,为全省解决贫困精神病人家庭脱贫问题提供可推广借鉴的工作模式。
(三)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残疾人福祉
1.继续支持山阳区做好国家残疾预防综合实验区创建试点工作,为全省提供高标准的、可推广借鉴的经验;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和机构规范化建设;继续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对不少于341名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救助;落实以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为主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发现一例、救助一例、康复一例”的长效机制;配合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探索精神残疾人康复救助新模式。
2.各县(市)区残联要按照《河南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配合教育部门核查未入学残疾儿童数据,着力解决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并做好残疾学生高招录取工作。
3.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依托残疾人培训基地,因地制宜,开展好电商和按摩培训活动,促进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创业。
4.积极争取专项资金补贴,加快市县两级残疾人康复中心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四)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氛围
1.继续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进家庭等“五个一”基层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县级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建设;开展“全国特奥日”、残疾人文化周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组织举办全市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从中选拔优秀运动员,组织集训,全力备战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
2.各县(市)区残联要认真组织,强化赛前培训,选送优秀职业技能竞赛残疾选手参加省第六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力争取得好的名次。
3.利用全国爱耳日、助残日、残疾预防日和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重要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和扶残助残活动,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贾定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