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前,做好新时代农村教育工作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然而,和城区相比,硬件设施落后、学校管理混乱、家长观念落后、老师安于现状等问题,依然是很多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一所农村学校如何走出一条崛起之路呢?
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所好学校,对于农村学校的发展来说亦是如此。我市首批名校长培养对象、马村区待王学校校长李玉梅,6年前来到设施落后、管理混乱、日趋落寞的待王学校后,找准农村学校发展“病灶”,让一所落后的农村学校发展成为有内涵、有潜力的“教育新星”。
那么,马村区待王学校的发展历程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启发和思考?近日,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短短6年 百年老校换新颜
阳春三月,春花灿烂。有着百年历史的马村区待王学校更是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踏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有关新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发展的宣传版面;走进教学楼,犹如走进了一座装满了各类知识和创意作品的“卡通城堡”;来到书法、美术、围棋等社团活动室,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
因为地处城乡接合部,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待王学校发展明显滞后,到了2012年的时候已经是颓势尽显:设施破旧、环境脏乱差、管理混乱、生源流失严重、教师安于现状、家长观念落后……
2012年3月,李玉梅的到来让处于发展低谷期的待王学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她找准农村学校发展落后的症结,定制度、搞课改、改校训、添设施、树品牌,让这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环境变了。待王学校从一所没有操场的农村学校到2014年通过拆迁建立操场,再到2015年暑假实现整体搬迁。如今,该校的围墙、楼道、功能室、教室、大厅等都进行了精心装扮,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彰显着奋发向上的力量。
课堂教学变了。该校教师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通过每学期全员赛课活动,课堂教学水平逐步提升。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日趋成熟。
家校关系变了。家校矛盾一触即发的现象没有了,家长从举报到默认,从不认可到大力支持,参与度越来越高,家校关系越来越融洽。
崛起之路 结合实际稳步推进改革发展
一所农村学校,在短短6年时间里,从学校环境、课堂教学、家校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背后,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呢?
2012年3月,一纸调令把李玉梅从马村区最好的学校调到了待王学校。“当时,看到这里落后的教育状况,我打过退堂鼓,想过调走,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因为我想要让这里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资源。”李玉梅说。
于是,她安下心来,走进课堂、走进办公室,与老师、家长、学生座谈后,对学校进行审视定位,制订学校规划,确立发展目标。2012年4月,她在认真分析校情后,出台了《待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把发展目标定位为:创马村区农村示范校。当时,虽然质疑声不断,但李玉梅毅然带领全体老师走上了改革发展之路。
当时的待王学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校矛盾问题凸显。
一次,该校有位老师下课后在班里强调纪律耽误了放学时间,一位学生家长就指着老师说:“该放学不放学,你要是耽误我们今天吃‘头茬席’,我们非去你家吃饭不中。”原来,这位学生家长急着带孩子去坐席。当时,该校像这样的家长举不胜举。
面对这样的现状,李玉梅把改革的起点定为从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李玉梅要求学生做到“入校即进班,进班即入座,入座即读书”。同时,她还到每个班级开示范班会,教给班主任如何与学生家长相处,如何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改变家长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李玉梅经常站在学校门口,和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交流。家长看着学校一天一个样,孩子越来越乖巧,也开始逐渐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李玉梅深知,教学质量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命线,而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课堂。
2012年9月,该校开始实行第一次课堂改革。该校通过使用陈琴的素读法、邱学华的尝试法以及一次次开展赛课活动,使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可是,课堂中还是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老师表演成分过多”的问题,课堂没有真正“活”起来。
于是,李玉梅开始为老师们上示范课,把以前积累的课堂实战经验一股脑地搬了出来。
2014年9月,李玉梅带领50多位老师到河北威县学习。回来后,结合学校实际,她研究制订了《马村区待王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并进行了第二次课堂改革。3年来,从自由选题到学校规定内容的同课异构,从课本内容到创编教材,赛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再加上奖励机制,有效促进了该校课堂改革深入发展。
课堂改革的推进,使该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该校2次荣获焦作市教育质量奖二等奖、连续5年荣获马村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称号,并被评为马村区高效课堂示范学校。
如今,按照《待王学校争先进位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展规划,待王学校开始朝着创焦作市名校、国家级新教育特色学校的奋斗目标迈进。
成功经验 一个好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
待王学校的发展之路,让不少处于落后状态的农村学校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那么,审视待王学校的崛起之路,对我市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启发和经验借鉴呢?
首先,名校对校长的培养和影响非常重要,进入待王学校之前,李玉梅在马村区最好的学校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是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来到待王学校后,李玉梅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对以前的办学经验进行改良后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并制订一整套发展规划。这些发展规划的成功实施,说明城区学校的成功经验进行改良后是可以成功移植到农村学校的。
其二,作为学校的一把手,校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困难面前向前冲、荣誉面前往后退。
2014年,为了解决建设操场过程中的拆迁问题,李玉梅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每天在村民家里、村委会以及相关部门来回奔波;学校迎检时,李玉梅亲自动手打扫厕所……近几年来,待王学校办学成绩斐然,李玉梅却把很多荣誉和评先评优的机会留给了学校的老师。
其三,对于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作为一把手一定要做到公开、公正、民主、透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队伍稳定,激发老师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在很多学校,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和教师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也是引发教师不满、造成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6年来,待王学校却从未出现过一起教师投诉事件。
最后,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难以培养出有个性、多样化的人才,更难以引起同行的关注。如今,待王学校围绕“追求阳光,享受快乐,体验成功”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阳光教育”办学特色。阳光管理模式的探索、阳光党支部的创建、阳光课堂的构建、阳光课程的开发、阳光课间的开展、阳光师生的培养、阳光学校的打造,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张名片,引领该校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李玉梅为农村教育提供了发展样本,如果我们每位校长都像她一样,我们就不愁农村学校办不好,不愁农村学生没出路。”市教育局人事教育科科长张新有说,“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首批名校长培养工程,就是为了发挥名校长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加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 人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