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焦作的命脉,产业是发展的支撑。
建设“四个焦作”,工业是基础,更是主导。近年来,面对转型升级、环保倒逼的巨大压力,我市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建设“四个焦作”,努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成功走出了困境,工业经济持续向好。
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1020”工程。龙蟒佰利联实现100亿元目标;江河纸业、金山化工提前实现超50亿元目标。金融业增加值以3%的GDP比重,完成10%左右的税收,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撑;三次产业结构由5年前的7.7∶63.4∶28.9调整到6.5∶59.7∶33.8。
第九届“一赛一节”共签约项目108个、总投资1290亿元,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分别达69.4%、11.2%,创历史最好水平。总投资249亿元的十大工业项目,去年完成25.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5%。
在全省首家设立改革创新奖、企业创新发展奖,我市拿出3800万元奖励扶持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人才引进翻番。去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家,总数达87家,居全省第五位,省创新龙头企业新增数量和总数均居全省第三位。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取得巨大的成就自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瑕不掩瑜,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我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突出,经济效益差、经济增长代价高的矛盾层出不穷。尤其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还比较重。重工业和轻工业之比为64.5∶35.5,传统产业占67%,新兴产业仅占6.4%;高耗能行业消耗全市约70%的能源,仅完成35%的增加值;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税占比过低,去年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4.4%,低于全省68.6%的平均水平;创新引领作用还不够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只有1.48%,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只有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造升级,才能突破现有的工业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型升级,谋求高质量增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怎么改造,如何升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了路径。当前,我市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跨越、蓄势崛起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郑焦融合、豫北区域协同发展等战略的推进,支撑我市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已然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作为老工业基地,焦作更要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动能转换、转型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过程,必须突出着力点。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是要素支撑。要以“两新三化四高地”为抓手,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大做文章,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水平不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偏低,平均规模偏小。去年,我省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5家,而我市却无1家。
目前的当务之急,则是加快我市32家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发展,实现由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转变;借鉴杭州“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上市”的经验做法,推动更多的工商户转变为企业、更多的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推动隆丰皮草、江河纸业等更多的企业上市挂牌;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先导区为目标,加快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加快高精尖产品研发,抢占技术和行业制高点,力争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科技创新,是决胜未来竞争的关键因素。扬州市把科技产业综合体作为集聚创新创业资源的重要载体,入驻企业达1000多家,其中12.5万平方米的智谷一期,一栋楼入驻企业93家,年实现收入15亿元、税收1亿元,亩均创造税收350万元,是制造业亩均税收的10倍以上。我市要借鉴扬州经验,以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区为契机,以打造科技综合体为核心,以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为龙头,以科技大市场、总部新城为载体,建设焦作的智谷产业园,为实现产业智能化、品牌高端化、跨界融合化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2017年,中旅银行等驻焦金融机构为焦作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要继续加大“引金入焦”力度,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金融人才培育和智慧金融发展,不断提高金融业效益;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实现上市挂牌企业向数量型和质量型并举转变。
没有人才,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我市要借鉴郑州、武汉人才引进的经验,完善“1+6”引进培育人才(团队)政策,更加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引进,重视本科学历人才引进,用政策、环境吸引人才,用制度、机制培育人才,用事业、待遇留住人才,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加快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要着力抓好工业转型,加快建设十大工业项目,深入推进“1020工程”,推动龙蟒佰利联、风神轮胎、中内配、蒙牛等核心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借鉴杭州“四换三名”经验,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支持皓泽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品牌,培育我们的名企、名品、名家。
近两年,我市坚持“项目为王”,项目建设得到长足进步,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市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甚至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创造了项目建设的新速度;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力度加大,正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今年要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坚持质和量“两手抓”,不仅量上要有大的提升,关键要在质上实现大突破。
要想快发展,谋划项目是关键。中站区围绕打造三大研发制造基地,按照“龙头带动、延链补链、集群发展”的思路,前瞻性谋划了总投资303亿元的29个重大工业项目,理清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关键要借助第三方力量,紧扣国家投资政策和投资方向,谋划一批引领焦作未来发展的大项目和支柱产业;要加强项目储备,及早筛选十大工业项目后备项目,密切关注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焦济洛城铁、新焦联络线等项目及站点设置,力争使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计划的盘子;要开展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先进地区的招商工作,利用好河南投洽会、中博会、厦洽会等招商平台,瞄准“三个500强”(世界、国内、民营)和“中字头”“国字号”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引进一个主导产品,配套一批企业,建成一个园区,打造一个百亿或千亿级产业集群;要创新招商方式,通过中介招商、资本招商、市场换项目、以商招商等招商方式,借脑借力、借船出海,破解招商工作视野不宽、经验不足、办法不多等难题。去年,我市实行重点项目分包机制和观摩推进机制,每季度进行评比打分,比出了压力、比出了干劲,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进度。今年,要坚定不移、雷打不动,继续坚持项目分包和观摩推进机制,紧盯“双十项目”、豫商大会、“一赛一节”签约项目、省和市重点项目的开工率及资金到位率,力争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地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让新兴产业成为新亮点,深耕实业、久久为功,必将推动焦作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