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我们坚决不要‘带血’的GDP和‘带血’的财政收入。”这是马村区委副书记、区长黄腾在一次安全生产会上定的硬规矩。
而同样的形式、主题,在该区已不止一次“重播”。正是由于这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播”,有着“一颗螺丝、一个阀门都不能松”的意识,铺就了一条条生产平安路,换来该区安全工作亮眼的成绩。
2011年、2014年、2016年,该区分别被授予河南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4年,该区“安全生产月”活动被授予全省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至2017年,该区连续7年被授予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7年实现生产安全死亡事故“零控制”;
2017年,该区被授予河南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市)区称号,并代表河南省接受国务院安委会考核组的考核。
探究殊荣背后,并没有什么秘方,笔者不禁感叹:原是最基本的“笨办法”,却能修得“铁布衫”。
创新服务模式。该区积极构建精细化、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安全生产协同作战模式,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率先在全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方法,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专家排查隐患、部门依法监管、企业治理整改”的工作机制。
构建监管模式。该区在全市首家建立和推行防控、管控、责控的安全生产体系。强化防控,开展生产流程各环节、重点部位(岗位)等方面的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工作,形成完整的危险源辨识与评价体系;严抓管控,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理论和实操考试,建立安全防控清单;落实责控,充实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工作措施,进行逐级分解,形成安全生产闭环管理。
强化应急管理。该区制订《马村区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计划》,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活动,提高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同时,该区深化宣教培训,邀请市安监部门专家对企业进行专题培训。另外,该区还举办农村(社区)安管人员、危险化学品处置、非煤矿山治理、企业标准化推进、事故调查与处理学习班,确保企业从业人员100%持证上岗。 崔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