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特困群众对有关政策不了解而产生的抱怨责问,她不急不恼,笑吟吟地端上一杯热水,耐心解释开导;面对因病致贫特困家庭人员的无奈求助,她总是满腔热忱跑前跑后帮助解决;处在全县城乡低保人数、优抚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最多的一个街道,她每年都要不分昼夜入户调查一遍,总面积28.2平方公里的街道辖区,大街小巷处处留下她奔波的身影……她,就是刘春荣,博爱县清化镇街道民政所所长。
2007年7月份从事民政工作,10余年来,作为最基层民政工作岗位上的一名“老兵”,她没少受委屈,也没少暗自流泪。“每天和百姓打交道,有的因为对政策不了解,有的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有的因为家人多年疾病缠身,贫困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们往往性格急躁,脾气不好,来办事时,常常带着一肚子的憋屈火气。说实话,我们开始也很难受,但仔细想想,我们是民政人啊,是专门给百姓服务的,他们的生活、家庭和身体已经遭受了不幸,我们不能再往他们伤口上撒盐,所以,他们脾气再不好,我们也要笑脸相迎,搞好服务。”刘春荣说。
2015年夏天的一天,一个男子骑着三轮车载着因患脑出血、做过开颅手术而身体瘫痪的媳妇来到民政所,一进大厅就大吵大闹,要求立即给他媳妇办理低保。刘春荣满面笑容地端上一杯水,和蔼地说:“这位兄弟,先别着急,慢慢把情况说清楚。”为了稳定男子的情绪,刘春荣坐下来和这个男子拉家常,一番家长里短的交流,男子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刘春荣接着开始询问男子的家庭情况,耐心讲解政策,该男子终于理解了刘春荣的良苦用心,对她说:“不好意思,我刚才脾气不好,说话不好听顶撞了你,谢谢你!”刘春荣微笑着说:“你家庭的实际困难我了解了,我会想办法尽快帮助你解决的。”
仅仅3天时间,刘春荣就给这个男子的媳妇办理了低保。2017年,这个男子的家庭条件好转后,主动找到刘春荣脱离了低保,并感激地说:“我腾出这个名额,让给更困难的人。”
刘春荣的口袋里经常装着几十元、几百元钱,当特困人员急需用钱而救助金暂时没有批下来时,她会用自己的钱先垫上。
“刘所长经常自己先垫钱,有的还了,有的没还,但她从来没有计较过。”分管民政工作的清化镇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葛维红对记者说。
该民政所共有3名工作人员,却承担着街道8万多居民的民政工作。刘春荣的办公室里,十几种档案资料分门别类、整整齐齐摆放在档案柜里,同时还建立了电子档案,所有信息上网就可以迅速查到。
“这都是我们干出来的,没有别的诀窍。”刘春荣说,“民政工作就是一项慈善事业,把这项工作干好了,对自己也是一种安慰。”
记者翻开清化镇街道民政所的一份资料:该街道有优抚对象270人,街道目前已经建立服务网络,街道和村级双拥优抚对象服务站29个,设立联络员31人。近两年来,已为63名困难学生办理了救助,救助资金15万余元;为49户因大病或灾祸等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办理了临时救助,救助资金16万余元;及时做好冬春救灾救济工作,将上级拨付和街道办配套的救灾救济物资迅速、准确发放到每一位困难群众手中……
“民政的好楷模,群众的贴心人”,群众送给刘春荣锦旗上的字,道出了群众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对基层民政工作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