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滴滴出行正式对外发布其安全保障服务品牌“关怀宝”,称今年将投入10亿元作为“关怀宝”专项资金,确保车主与乘客的安全保障服务体验,提供全天候应急响应、平台补充保障、车险拒赔处理、医疗费用垫付、住院探望、纠纷补偿、意外援助、车主猝死帮扶、财物被抢保障等服务。
在美团打车重启补贴大战的当下,滴滴却把10亿元花在了安全保障上,用于对事故当事人的救助和关怀,着眼点和着力点与美团打车完全不同。如果说美团打车还在走老套路,从补贴大战中腥风血雨一路走来的滴滴,显然并不想奉陪。
滴滴无意跟美团拼烧钱,而是在司乘安全领域做体系、做服务,貌似有些让人失望,实则更成熟、更理性。相比直接烧钱,“关怀宝”属于底层制度建设,没那么刺激但着眼长远,是守护司乘安全不可或缺的兜底性保障,而且它跟保险不一样,不对保障金额划定上限。
对于美团打车重启补贴大战,有人调侃“听说准备烧钱,我就放心了”,但大家心里明白,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不会出现长时间的补贴大战,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竞争离不开烧钱,但又不能仅仅靠烧钱。烧钱只能烧一时,目的仅仅为了抢占客户,而最终能否留下客户,还得比高效优质服务,比差异化创新,比核心价值等。
搞补贴大战,更多的是要唤起资本市场关注,提升估值。通过烧钱,讲个好故事,获得更高估值,这是补贴大战的逻辑。但故事再好,终究要靠业绩说话,要不然,融资一旦出现问题,乐视的悲剧就会重演。在商言商,生意不是慈善,网约车补贴大战连阿里腾讯都烧不起,遑论其他。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最常见的想法是:有人烧钱,我们得便宜,总归是好事。但经济学里也有一句话,“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我们既要一时的补贴好处,更要行业的良性发展和长久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出行市场,安全底线不能崩塌,即使想抢市场份额也要把好这个关。
消费者希望以更便宜的价格获得更高效的服务、更安全的保障,但千万不要误以为,消费者只要价格低,其他什么都不在乎。更何况,就算只谈价格,现在的确便宜一点,将来却被更狠地“杀熟”,或者打车补贴多了,外卖盒饭更贵了,那也没有任何意义。
竞争是好事,但也有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的区别。消费者欢迎更多竞争,也期待更多实惠,但不希望竞争是以牺牲用户安全作为代价,不希望看得见的实惠背后是更多看不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