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玲)3月23日一早,年过七旬的修武县西村乡圪料返村村民张国妞就去村委会找村党支部书记赵长喜,说:“听说咱村准备流转土地种杂交构树?我赞同,把俺家那3亩地流转给村委会吧。”
得到赵长喜的肯定答复,张国妞兴冲冲地回家“报喜”。刚出村委会的大门,张国妞就碰上了邻居赵长贵,他也是来报名种植构树的。“种一年可连续收益十几年,效益好还能绿化荒山,这个门路不错。”赵长贵说。
张国妞和赵长贵的热情,来自于村里近期组织的一次参观考察和向村民们发布的发展杂交构树产业项目“三步走”计划。
赵长喜介绍,圪料返村位于修武县西北部浅山区,土地贫瘠,农作物基本都是靠天收。全村296户1184人,其中贫困户33户109人,脱贫攻坚任务重。
选准一个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一直是村“两委”的迫切愿望。“去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推广杂交构树的信息,这种树具有耐干旱、易种植、成本低等特点,蛋白质含量高,适合做动物饲料。而且一年种植可连续收获十多年,当年种植即可收益,一年可收割多次,适合山区种植,青贮还可作为猪、牛、羊等畜禽饲料,也是很好的绿化和水土保持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目前,杂交构树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示范种植。2015年,构树扶贫工程被列入国家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这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赵长喜说。
随即,驻村第一书记石雪协调所在的单位修武县公安局出资,带领村“两委”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到发展杂交构树产业已初见成效的河南省灵宝市和兰考县、陕西省咸阳市、山西省吕梁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组织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借鉴所考察地区的经验做法,制定了相关鼓励措施和“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村集体先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试种100亩杂交构树,让村民亲眼看到这个项目带来的效益;第二步,带动全村村民种植500亩杂交构树;第三步,在整个西村乡荒山上建立高标准杂交构树种植示范基地3万亩,通过辐射带动、示范推广杂交构树的种植,为山区群众拓宽一条致富路。
“下一步,村里准备成立杂交构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和村民可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整地、栽插、抚育与收割,中国科学院将以市场价收购贫困户产出的构树产品,零风险、高回报,农户可以吃上定心丸了。”对于即将开种的“脱贫树”,赵长喜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