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特别是去冬今春以来,博爱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和塞罕坝精神,以建设“竹林水乡生态县”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美丽乡村示范县、河南省森林城市”为抓手,以打造“山、水、路、田、城、村、竹”绿色综合体为重点,按照“山区森林化 平原林网化 城区园林化 乡村林果化 廊道林荫化”的思路,大生态定位、大规划布局、大工程推进、大手笔投入,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全县联动,全民行动,大搞林业生态网络建设,用心血和汗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绿色、生态博爱的壮美画卷,用造林、造景、造富、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该县多项主要绿化指标均居省市先进行列,并荣获了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河南省林下经济示范县、河南省园林县城等多项“重量级”桂冠,为各地树立了样板,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
用各级党委政府最重视、植树造林面积最大、资金投入最多、绿化标准和栽植质量最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好“五个最”来形容博爱县去冬今春以来的植树造林成果实不为过。
看造林规模和投入资金,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15670万元,绿化面积6235亩,栽植苗木49万株、竹子30万株,使全县有林地面积达20.4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9.65万亩,森林覆盖率31.26%。
看道路绿化,以长济、焦桐高速公路和人民路、博温路为主战场,大搞植树造林,投入资金13135万元,绿化面积4151亩,植树33万株,栽植竹子14万株,条条道路变成流动的风景线,人在路上行,似在景中游。
看水系绿化,投入资金1665万元,绿化面积500亩,植树1.7万株,栽植竹子18万株,使水系总绿化面积达4500亩,全县人均水系增绿7.5平方米。
看农田林网绿化,投入资金57万元,完成农田林网绿化750亩,植树6.3万株,平原区林网控制率达到96%,林木覆盖率达到18.9%。
看城区绿化,投入资金755万元,植树1.8万株,绿化面积54亩,使全县城区绿化面积达到60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6平方米。
看美丽村庄绿化,投入资金60万元,完成绿化780亩,植树6.5万株,绿化率达到45%以上的村庄有120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58%。
这是一个魅力新城发展与成长的故事。从“竹林竹乡”到“生态博爱”,博爱人用如椽巨笔在林业生态建设的巨幅画卷上,描绘了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壮美画面。如今,徜徉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满眼葱绿,处处美景。
博爱县委书记张建说:“这是我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大生态定位、大规划布局、大工程推进、大手笔投入,全县联动、全民行动、全域绿化换来的成果。”
一个目标、四个抓手、七大板块——
大生态定位 大规划布局 大手笔绘景
绿色发展呼唤生态支撑。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成为时代最强音,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把建设美丽河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重要目标之一,市委提出的“生态立市”战略,市委书记王小平提出的“让绿色成为焦作底色”的要求,无不说明,建设生态林业,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时代潮流。
时代催人奋进,使命激荡人心。曾经作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旗帜的博爱县没有停步,又开启了全域绿化的新征程。
2018年,博爱县从建设生态文明,践行“两山论”,把绿色变成博爱底色的战略高度,确立了“一个目标、四个抓手、七大板块”的林业生态建设方略。以建设“竹林水乡生态县”为引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河南省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为抓手,以“山、水、路、田、城、村、竹”七大板块为绿化重点,全县计划投资2亿元,绿化面积2万亩,栽植苗木250万株。
道路绿化:投资2000万元,重点对长济、焦桐两条高速公路两侧30米范围内进行高标准绿化提升改造,绿化面积1200亩,栽植苗木12.8万株;博温路绿色廊道建设,全长12公里,包含5个游园和8个节点,城外段长9.2公里,单侧绿化宽度30米,城区段长2.8公里,单侧绿化宽度50米,投入资金6800万元,绿化面积1126亩,植树37万株;人民路绿化,全长6公里,按带状公园设计,单侧绿化宽度22米,投入资金4135万元,绿化面积345亩,植树6.4万株;县道公路绿化,将高九线、博王线、河朱线3条县道和纬三路、月山路2条城区道路,全长25公里纳入绿色廊道建设范围,投资1000万元,绿化面积1500亩,植树11万株。
水系绿化:南水北调两侧绿化提升,投入资金215万元,对总干渠两侧铁丝网外各100米内进行高标准绿化,栽植苗木1.7万株,绿化面积150亩;城区水系竹林种植,投入资金1450万元,在李商隐文化公园、滨河路明渠、发展大道明渠、蒋沟河、幸福河等城区水系周边种植竹子17.4万株,绿化面积350亩,充分展现博爱竹林水乡特色。
山区绿化:山区工程造林,投入资金440万元,植树145万株,绿化面积1.135万亩,其中太行山绿化重点防护林工程1.1万亩,森林植被恢复工程350亩;月山寺北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投入资金628万元,植树1.8万株,治理面积375亩;飞播造林,投入资金20万元,适时开展飞播,完成山区造林1万亩。
农田林网绿化:以博爱农场农田林网为核心,以磨头镇、孝敬镇农田林网建设为基础,结合道路两侧煤炭市场整治和违章建筑拆除,投资42万元,对治理区域进行全面绿化,打造“农田林网万亩示范乡”。今年完成农田林网绿化550亩,植树4.6万株。
城区道路绿化:对广兴路与发展大道交叉口、发展大道与月山路交叉口、高速口雕塑公园、广兴路与中山路交叉口等4个城区节点进行绿化,投入资金755万元,植树1.8万株,绿化面积54亩。
美丽村庄绿化提升:大力实施村庄道路、河道、庭院、四旁绿化和公共绿地,特别是村庄空闲地块绿化,对全县204个行政村进行全面绿化提升,确保55个绿化重点村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其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竹林保护: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将太行博竹苑按照AAA级景区标准管理;抓好竹林保护,确保全县三类以上竹林面积达到3500亩;大力推广竹林下赤松茸种植,种植面积达到300亩;打造博爱竹编品牌,引进竹编企业工作有突破性进展。
一个目标、四个抓手、七大板块,为全域绿化再发力、再提升指明了路径,彰显了博爱人林业生态建设的雄心壮志。
一张图、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
众志成城谱写绿色新篇章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自今春植树造林大幕开启以来,全县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植树造林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建设“竹林水乡生态县”成为千万人行动。
县委、县政府对植树造林高度重视,成立了博爱县林业生态网络建设和创建河南省森林城市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明确了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街道)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了“政府推动、部门互动、县乡联动”和“定具体任务、定质量标准、定完成时限、定工作责任、定奖罚兑现”的“三动五定”造林机制。
县领导把植树造林抓在手、不松手。2月23日,市委书记王小平观摩全市高速公路及公路绿色廊道建设活动结束后,县委书记张建立即召集由县领导陈泓、师少辉、张贵红、李军利、柴英杰参加的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市委书记王小平廊道建设观摩会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全县高速公路廊道整改提升工作。从3月1日到3月31日,县委书记张建,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泓先后13次听取专题汇报、召开推进会,带队到植树造林一线督导。副县长李军利、柴英杰每天都要听取汇报,每周至少三次亲临现场检查督导。
县直各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县林业、水利、交通、城管、国土等部门多次协商,研究制订了《博爱县2018年林业生态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各部门的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形成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各部门和乡镇(街道)之间密切配合,充分考虑机械、人员、水利和移树、土地平整等多方面因素,在时间紧、任务重、作业环境艰难的情况下,交叉作业,高峰期每天植树都在1.5万株以上。
为解决植树造林资金问题,该县以项目为支撑,利用PPP融资模式打造人民路绿色廊道,依靠国家水利项目建设李商隐文化主题公园,利用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省级财政资金开展美丽村庄绿化工作,利用林业和国土项目做好山区绿化。同时,该县还制定奖励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各类经济实体参与,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充足的项目和多元化投入为全县植树造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全县总动员,社会齐参战。县林业、交通、城管等部门的许多干部职工,春节只休息一天,农历大年初二就投身到高速公路绿化和公路廊道建设中。全县机关干部仅利用农历大年初七全天、农历大年初八半天时间,就完成了博温路生态廊道植树造林任务。机关人员还捐款40万元,支持造林绿化;团委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孝敬镇组织新当选的支委干部100多人到坞庄、东内都参加义务植树;司法局组织社区纠正人员近200人次开展植树活动,金城乡承担着全县70%的高速公路和博温路廊道绿化任务,该乡克难攻坚,加班加点,流转土地1232亩,植树8.3万株。同时,该县还完成了博温路7.9公里的改造提升任务,拆除违建2万平方米,在西马营、北里、秦庄3个过村路段,改造门面房,统一门牌,修景观墙8000平方米,建景观花池118个。孝敬镇组织干部群众在境内5公里高速公路两侧种树4.5万株,林网补栽3万株,美丽乡村植树3万株;磨头镇在村庄林网绿化中,财政拿出一半资金用于奖补。
打造“山、水、路、田、城、村、竹”绿色综合体——
因林而绿 因林而美 因林而富
春分时节,记者走高速、穿廊道、看村庄田园绿化,所到之处,满眼翠绿,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年年持续不断地植树造林,使博爱变绿了、变美了、变富了。
高速公路绿化、绿色廊道建设,是今年造林绿化的重点,也是重点打造的亮点。该县按照高标一流的要求,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栽植模式、统一苗木规格、统一整地标准,条条道路变成了景观路。记者在焦桐高速与博温路交叉口看到,路两侧前4行是常绿树种红叶石楠和大叶女贞,5行、6行是彩叶树种美国红枫和金叶复叶槭,后4行栽种的是白蜡,新栽树种规格都达到或超过了市定标准,为历年来栽植标准最高、质量最好。
路在林中穿、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这是记者在市人民路博爱段、博温路、省道冢沁线S308博爱段等干线公路参观生态大道和景观长廊时的切身感受。条条廊道标准高、规格高,栽植有雪松、大叶女贞、银杏、桂花、樱花等20多个树种,且苗木大小规格统一,横成排、竖成列、斜看一条线。双向全长12公里的人民路博爱段就是一条全市一流的绿色廊道,它集绿色生态、海绵示范、文化传承、景观展示、休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投资达4054万元。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它既是一条将绿化设计融于标志性景观的文化长廊,沿路建设有竹润博爱、文韵博爱、山水博爱、城兴博爱、月山记忆5个节点,又是一条因地制宜、开合有序,展现立体景观的山水长廊;它是一条绿道串联、妙趣横生,市民喜闻乐见的健身长廊,还是一条展现自然绿色多样性的植物科谱长廊。该县林业局局长田成举说:“这段路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已栽植成型苗木1.3万株,树种有法桐、大叶女贞、红叶李等,整条道路乔灌花草配置得当,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博温路是该县今年重点打造的又一条高标准绿色廊道,投入资金6800万元,流转土地1385亩,推青1385亩,拆迁3.9万平方米,过村路段整治2.1万平方米,栽植苗木2.6万余株、竹子12万株,绿化面积1126亩,5个道路游园节点全部完成。
家家门前水、户户竹为邻,这是昔日博爱太行山下“小江南”的生动写照;河湖湿地织水网,人水和谐共相生,这是今日博爱再秀水乡美景的动人写真。在水系绿化上,博爱县按照“以水养绿、以绿护水”的生态模式,促进林水融合发展,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南水北调总干渠博爱段“生态景观带+林业产业带”,变成了“绿色长廊”“生态走廊”。幸福河湿地公园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绿化、水系和园林小品营造出生动的自然生态环境。幸福湖公园有水面350亩、绿地150亩,园内自然景观、园林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目前正在建设当中的李商隐文化主题公园,有水面150亩、绿地100亩,将打造成博爱县标志性文化工程。
在该县城乡采访,景观带、生态带、产业带随处可见,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城乡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经济富了百姓。以寨豁乡小底村为中心的樱桃岭生态园,辐射东仲水、江岭、方山、下岭后、寨豁、谢庄等村,如今已经发展到3000多亩,有1500余亩进入盛果期,年产量达100万公斤,亩销售收入2万元。寨豁樱桃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寨豁樱桃借助连续成功举办10届樱桃节声名远播,带动了乡村旅游和餐饮服务业的发展。4月赏花,5月采摘,樱桃岭已成为人们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以玄坦庙为中心的冬桃种植基地,辐射带动上岭后、谢庄、寨豁等村,新发展冬桃600余亩,平均亩产1500公斤,每亩收入2.4万余元。通过引导竹林承包户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提高了竹林综合效益,七方村、西中道村大力发展竹林下赤松茸种植,每亩效益1万余元。去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
博爱变绿了、变美了,全域旅游变火了,旅游市场迎来一个又一个游客接待高峰,接待游客、门票收入连创纪录。
一个以绿色为底色的美丽博爱、生态博爱、富裕博爱,正阔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本版图片由博爱县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