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对婴儿配方奶粉实施史上最严检测标准之后,我国又开始着手制定鲜奶新国标。据了解,生乳新国标的第一次讨论稿近日已经发布,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新国标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实施生乳分级,即将原奶中的优质奶源与一般奶源区分开来,最终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的奶产品,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也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改变目前“好奶卖不出好价”的状况。
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标准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质量,只有执行高标准才会“孵化”高质量产品;反之,没有高标准就很难有高质量产品。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在很多人看来,当时乳业遇到的危机,与标准过低有着很大关系。
目前执行的生乳标准是2010年制定的,经过三鹿奶粉事件,这个标准相对于过去有所提高,但有些指标还是定得偏低,以至于被指“迁就落后”。平心而论,标准的制定是权衡的艺术,必须考虑实际情况。有专家认为,由于是通用标准,因此在指标上必须考虑到我国生乳的普遍水平。但不管如何,市场应该鼓励优胜劣汰,不应该“迁就落后”。
就此而言,对鲜奶进行分级,通过市场选择渐次提高乳业标准,让好企业、好牛奶凸显出来,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实际上,标准既是制定出来的,也是竞争出来的。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需求的提高,很多消费者不再接受低层次产品。譬如美国在1924年把生乳划分成A、B、C、D四个等级,并且在奶产品的包装上明确标识奶源。可以说,消费者“用脚投票”比什么都有用,通过消费选择的正向引导作用,到1965年,美国的食用生乳基本达到A级水平了。
一个好的市场,一定是涌动着竞争力量的市场。一个好的乳业市场,应该借助市场的力量鼓励饲养企业养好牛、加工企业用好奶,促进整个产业链升级。需求是分层次的,市场也应该分层次。鲜奶分级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市场进行细分,让好牛、好奶的价值体现出来。
相比“一刀切”制定最高、最严的标准,鲜奶分级的方式较为温和,赋予了市场更多主动权。但温和不是没有力量,分级也不是“迁就落后”。恰恰相反,相比过去较低的统一标准,鲜奶分级将优质奶源与一般奶源区分开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迁就落后”,即不再为了迁就一般奶源而制定统一较低的标准,不再让一般奶源搭优质奶源的“便车”。
需要提醒的是,鲜奶分级不要冲着涨价而来。鲜奶分级已经赋予了优质产品更大的价值,如果奶企过分执着于“好奶卖高价”,反而不利于推动市场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