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岳 静
他工作刻苦、开拓创新,带领团队将单一型化验室升级为综合化验检测室,被河南理工大学与市城管局共建的本科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选定为重点实践课堂;他先后参与渗沥液污水处理升级改造、生物除臭系统建设等专项工作,为我市打赢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力量。他,就是市城管局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化验检测室主任卫杰。
2009年,从河南科技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后,卫杰来到市城管局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工作,入职前三个月,他被派到垃圾填埋区工作,在夏季满是蚊虫的垃圾场里,即便戴上口罩,还能闻到酸臭气味。卫杰开玩笑说,那“酸爽”的滋味至今难以忘记。
卫杰深知垃圾无害化处理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他告诉记者,每当看到垃圾渗沥液在经过反应池、物化池、反硝化池等处理后,液体颜色逐渐变淡,直至符合排放标准,他心生一种成就感。卫杰说:“年轻人吃点苦不算什么,能为城市环境作贡献最重要。”
在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每天都有大量垃圾进场,尤其在“污染围城”整治和“四城联创”期间,进场垃圾车几乎全天24小时不间断,垃圾量最多时一天达七八百吨,产生的垃圾渗沥液如果不经过有效处理就排放出去,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如果垃圾含水量过高,在进行焚烧处理时将无法充分燃烧,会影响处理质量。
为尽快了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卫杰多次到市环境监测站学习项目监测方法,同时带领岗位人员一起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环境监测新标准、新技术。
不仅如此,在垃圾渗沥液处理升级改造项目中,卫杰更是挑起大梁、提前介入,积极与项目人员进行技术沟通,参与项目整体调试,为技术交底奠定了基础。在试运行期间,他克服部门人手少、经验不足等困难,在化验检测室内新组建污水处理班组,不断尝试做好污水处理设施的联动工作,并优化药剂投放配比。同时,他积极开拓新的检测分析项目,为垃圾渗沥液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该项目按时实现“出清水”的目标。
此外,卫杰所在的化验检测室还承担了做好场区环境监测和分析工作,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他从执行力、管理制度入手,修订了作业操作规程,明确了化验步骤记录、报表装订规范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推进工作落实的办法措施。在省住建厅开展的全省垃圾处理场运行管理动态考核中,该站连年蝉联“优秀”,化验检测室的各项工作也多次受到专家组肯定。
今年是卫杰在垃圾处置管理站工作的第9个年头,他早已习惯了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他风趣地说:“我一天不闻臭味就浑身不舒服!”有时遇到大风天气,他还会和同事一起到垃圾场周边捡拾塑料袋。对此,他戏称为“郊游”。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积极参与下,2008年至今,市垃圾处置管理站完成了近200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任务,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另外,他在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生物除臭系统建设等环保专项工作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全年处理生活垃圾渗沥液2.7万吨,为我市打赢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年仅32岁的卫杰凭着自己的踏实努力,实现了从“菜鸟”到专业技术人员、从大学毕业生到中层管理干部的华丽转变。2017年,卫杰被评为河南省环卫行业企业优秀职工。
奋斗的路上,酸甜苦辣都是歌。卫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环卫工人让城市更美的神圣诺言。
【记者手记】
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卫杰没有逃避,而是勇于担当,肩负起守护美丽家园的重任。面对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卫杰没有放弃,而是不忘初心、直面挑战,逐渐成长为环卫战线标兵。在卫杰的带领下,2008年至今,其团队出色地完成了近200万吨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任务,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为我市打赢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贡献。
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有让人生出彩的机会,在环卫战线,卫杰让人生绽放了光彩!卫杰,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