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洛阳,犹如被春风吹翻了染缸,大街小巷流光溢彩,洛河两岸牡丹飘香。10大色系、1000多个品种、数百万株国色天香的牡丹用绝世的芳华,将这里打造成了人间天堂。
到洛阳看牡丹,是我多年的心愿。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一首《牡丹之歌》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和小伙伴们一天到晚扯着嗓门吼唱:“啊……牡丹……”其实我们这些乡野孩童哪里想象得出牡丹的模样?
随着年龄增长,对牡丹多了一些感受和认识。读到周敦颐的喟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暗想:牡丹能得公众喜爱,必有其独到之处;读到白居易的诗句“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不禁为诗人的精妙比喻拍案叫绝;再后来读到欧阳修的品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开始对洛阳牡丹充满向往;更渴望有朝一日能亲赴洛阳,一睹牡丹神采。
今天,我终于站在这片山环水抱的神奇土地上,看到了魂牵梦萦的牡丹花。
我赏过的花并不少,粉嫩的杏花、娇艳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菜花、淡雅的樱花、美丽的海棠……这些花也都各具风情,千娇百媚,然而当我站在牡丹花前,才发现它们还是无法与雍容华贵的牡丹比肩,正如唐代诗人皮日休《牡丹》一诗所写:“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在这春光明媚、草木葱茏的时节,牡丹像一位落落大方的大家闺秀,在和畅春风中悠然绽放、姹紫嫣红、明黄暗绿、花形丰腴、花香清幽,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园子里游人如织,操着各地口音的惊叹声此起彼伏。不少摄影爱好者架起专业相机,捕捉着心仪的画面;普通游客也纷纷拿出手机,在牡丹花前自拍或互拍;连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也手持自拍杆,忙着与牡丹合影,憨态可掬的模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望着摩肩接踵、兴致勃勃的游人,我感受到了人们对牡丹的巨大热情。千百年来,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牡丹情结,不少文人墨客更是对牡丹情有独钟,像白居易、刘禹锡、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范成大、李商隐等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也都是牡丹的忠实粉丝。牡丹不但是唐宋两朝诗人笔下的一个重要意象,而且光华笼罩到戏剧、小说、绘画等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气度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态度。我们知道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听说过汤显祖的《牡丹亭》,许多人家还喜欢在客厅张挂寓意吉祥的牡丹绘画、刺绣作品。
人们之所以喜爱牡丹,首先是因为它国色天香的外表。其次是因为它优雅高贵的气质。牡丹不肯屈从武则天而被贬洛阳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让人对其坚守花期、不媚权势的风骨顿生敬意;牡丹花团锦簇的形象给人以富足、祥和之感,故而人们总是喜欢用牡丹表达对富贵气质的追求和盛世气象的向往。
愿每个人都在心中种下一株美丽的牡丹,像牡丹花一样粲然绽放,尽洒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