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21时许,周口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内灯火通明,加油声、喝彩声不断。第十三届河南省运动会青少年竞技组中国式摔跤比赛决赛在这里举行。
在场地中央对决的是我市运动员慕明杰和郑州选手董康森,慕明杰凭借稳定的发挥,接连得分,最终以8比0的绝对优势战胜对手,获得了中国式摔跤男子乙组52公斤级比赛的冠军,这也是焦作体育代表团在本届省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4月22日上午,在市体育运动学校重竞技训练楼的训练房里,记者采访了这位年仅14岁的省运会冠军。
初见慕明杰,并没有一般人印象中“运动员健壮”的感觉,而是精神、挺拔,就像一个清秀的初中小男孩。
“我小时候就喜欢跑来跑去,比较调皮。”慕明杰说,9岁那年,为了减肥,他被父母送到登封塔沟一所武校练了两个多月的基本功。“那两个多月很苦,教练非常严厉,动作有一点儿不到位,教练手中的柳条就会抽到身上,很疼的。”回忆学武的那段日子,慕明杰在叫苦中也有一点点自得,毕竟把身体练扎实了。
由于从小表现出体育方面的天赋,慕明杰12岁那年,被推荐到市体育运动学校摔跤队训练,并在该校读初中。
经过严格的身体素质测试和文化考试后,慕明杰最终进入市体校摔跤队,师从张运超教练。“他跤感很好,并且身体素质好,训练认真勤奋。”张运超说,跤感包括灵活性、反应力和速度等。
被摔在地上痛吗?“我们下面有垫子,不痛。”慕明杰说。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摔跤垫上度过。慕明杰今年只有14岁,能在高手云集的省运会上获得中国式摔跤冠军,除了过人的天赋外,与他勤奋训练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体校学生相当不容易,要兼顾学业训练。慕明杰告诉记者,周一至周五,每天8时至9时30分是文化课时间,9时30分至11时30分是训练时间,14时30分至16时是文化课时间,16时以后是训练时间。一般来说,每天正常训练时间为4~5个小时。周六则是全天训练,周日视训练情况而定是休息还是继续训练,队员们每周仅有半天的休息时间。
“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我是住校生,平时也很少回家,爸爸是货车司机,妈妈是驾校教练,他们平时都很忙,所以我就自己管自己,也很少让他们为我操心。”慕明杰说,在学校虽然训练辛苦,可是和队友在一起的时光比什么都快乐。
“临近比赛的一个多月,我们加大了训练量。”慕明杰说,“每天6时到7时我们还要再加训一个小时。那段时间,很累,但也很充实。”
心里有强烈的夺冠愿望,慕明杰的训练更加刻苦。“训练很苦,不过有一群队友一起训练,还是很有乐趣的。”慕明杰说。
沉着冷静,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慕明杰显然就具备了这种心理素质。看过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的观众都了解,在摔跤实战中,教练员在擂台边随时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比赛中的指导甚至可以决定一场摔跤比赛的胜负。
“有的运动员训练时都非常到位,各方面的成绩都非常好。但是一上擂台就慌了,根本听不到台下教练员对他的指导,基本上被对手掌控着比赛的节奏。”张运超说,慕明杰却不这样,他在比赛中非常冷静,尽管比赛环境很嘈杂,但他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教练的声音,从而依据教练的指导及时调整和改变动作,最终取得胜利。
对慕明杰以后的发展,张运超说,孩子还太小,再训练几年,等他到了高中,就把他输送到更高层次的地方,有利于他今后的发展。
“这是我运动生涯中获得的第一枚奖牌。我相信,以后的日子,我会夺得更多的奖牌,回报关心我的人。”捧着沉甸甸的金牌,慕明杰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