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带男童上厕所、爸爸带年幼女儿上厕所、女儿协助老父亲上厕所、儿子协助老母亲上厕所,遇到这些情况到底该上男厕所还是女厕所,往往是人们头痛的事。记者日前从河南省郑州市城市管理局获悉,今年年内郑州将增加200个“第三卫生间”,以方便幼童等需协助的异性亲属如厕。有网友认为,郑州配建200个“第三卫生间”,给市民中的特殊群体如厕提供方便,善莫大焉。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对幼童、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人性化关怀,提升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值得点赞。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常睿平:郑州城配建“第三卫生间”,方便老幼等特殊群体,体现了人性化关怀,彰显了城市的温度。如何管理和使用好才是关键,既不浪费资源,又能保障特殊群体如厕,考验着城管的智慧。
@刚柔v:城市的服务功能是解急、解难、解需。“第三卫生间”的出现,是城市服务功能以民为本的真正体现,我们期待更多的类似的举措出现,让贴心的城市服务与市民时时处处相伴。
@常少杰1:人有三急,尤其需要人陪护的老人、儿童,在路上或公共场所,需要方便时,“第三卫生间”的设立,确实能解决“燃眉之急”,这是人性化的举措,值得点赞。
@露丝独特:小厕所,大民生,公厕是重要的文明窗口,关系着基本的民生问题,体现了“厕所革命”的人文关怀,点赞。
@不知潇湘在何处:“第三卫生间”为特殊群体解决了如厕问题,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对特殊群体的人性化关怀,希望做好“第三卫生间”的管理工作。
@心雨zyh:小小厕所大文明,细微之处见真情,郑州“第三卫生间”,与民方便显个性。
@雄观漫道真如铁:“第三卫生间”的出现,既可以视为社会更加进步与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政府加强人性化服务的体现,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春州芳甸:配建“第三卫生间”,是城市之需、社会之需、百姓之需,解决了父女、母子等如厕之难。值得借鉴和推广,必须点赞。
@樊耀文微博:人有三急,不管是老人还是儿童,都需要解决内急问题。而“第三卫生间”的设置,解决了老人和儿童由家人陪护上厕所的尴尬,事虽小,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这种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提高了一个城市的温度,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现。
@一更时分:民生无小事,配建“第三卫生间”,看似微不足道,却能体现温暖和关怀。多为特殊群体考虑,城市的温度就能多提升一点。
【下期话题】
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
时长不及手机一半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随着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接触数字化媒介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加总不及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的一半。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