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近期,高质量发展频频出现在重要会议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有利于更好地摆脱围绕速度判断经济发展的范畴,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表述,主要内容有:一个阶段判断,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二个原则,即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三大变革,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点是发展实体经济,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我市重视“量”的积累。去年一年,全市经济增长逐月逐季回升,主要指标整体好于上年。但是,我市更重视“质”的飞跃。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也合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去年,我市万元工业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6%,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6.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3.2亿元,居全省第四位,同比增长9.5%。全市工业税收同比增长13%,比2016年提高7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占全社会税收的比重达到40%。
质量好于预期,不等于没有问题,我市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困难和短板。比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产学研金融融合度不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创新“三力联动”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支撑能力较弱。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理解经济发展阶段的这一转变?焦作工业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怎样的主动作为?市工信委主任王家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制造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既是着力点,更是得分点。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定不移迈向高质量发展,我市工业正在谱写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新篇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没有传统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焦作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佰利联、多氟多、新开源等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技术进步实现成功转型的例子充分说明,只有落后的产品、工艺和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是最现实、最有效的转型之路。路径及持续化解行业过剩产能;实施总投资1193亿元的210个重大转型升级项目,确保当年完成投资286.6亿元;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材料工业转型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配套、延链补链、产品升级换代,高起点谋划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推动产业高端化、终端化、高效益发展,实现我市由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大市向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和新型材料强市转变。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小、比重低,既是我市产业发展的短板,更是制造业实现高端化的潜力所在、关键所在。依托武陟生物医药集群和健康元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基于生物技术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医疗设备与器械研发与制造等;要立足“四大怀药”原产地优势,大力发展中药产品研发与制造,打造完整的特色中药产业链;打造佰利联全球钛、锆粉体材料巨头企业,推动年产3万吨海绵钛项目早日开工,加快推进中兴通讯年产1000万片多色系氧化锆陶瓷手机壳项目。继续保持多氟多六氟磷酸锂、飞孟金刚石等企业超硬材料行业优势,扶持发展装配式建筑、低碳节能型住宅模块等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半导体显示材料、高端电子产品、元器件研发与制造,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光伏发电、天然气综合利用、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显著特征是大数据和信息化,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支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颠覆传统业态,数字经济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如何提高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分享经济和大企业“双创”五大平台建设,实施“千企上云”专项行动。以开展智能化改造攻坚为突破,推动制造业与信息化产业深度融合,确保“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稳居全省前列。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产业集聚度。产业集聚发展是企业降低发展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持续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扶持骨干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延链补链、关联配套带动行业发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今年,力争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倾力打造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加速培育制造业市场主体。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食品产业,打造2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轻工产业,打造3个500亿元级产业集群;通过机制创新、功能完善,提升现有8个省级产业集聚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力争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200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保持在90%左右,更多产业集聚区实现争先晋星。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项目带动。项目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今年,我市工业领域以十大项目为重点,谋划210个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转型升级项目。与去年相比,项目数量更多、规模更大。我们要树牢项目为王的理念,继续强力推进十大工业项目建设,中内配年产180万只国六发动机钢质活塞、龙蟒佰利联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隆丰皮草综合加工产业园等项目年内要建成投产。同时,要加快推进伊赛牛肉熟食制品生产线及配套冷链物流中心、御捷低速纯电动车和锂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为我市工业转型发展备足后劲。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我市主要创新资源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多氟多、龙蟒佰利联、中内配等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有的还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企业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聚焦新技术新产品“两新”发展,着力做好前瞻性、引领性原创重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加速高精尖产品的研发,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和行业制高点,力争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上有更多的话语权。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创新群体。我市关注小微企业发展,探索破解好小微企业缺平台、缺要素、缺人才等难题,引导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支持小微企业抱团发展,让小微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工业转型发展,仅靠我市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大的突破,必须通过开放合作、借助外力。我们要盯紧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在工业领域开展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提升我市开放型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全球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要加快区域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制造业+服务业、旅游+工业等融合发展工程,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焦作工业有基础,更有优势,只要我们凝心聚力、科学运作、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朝着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的方向阔步前进,为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贡献磅礴的工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