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村,信息到家,网上报名,15分钟内获取“量身定制”的岗位;村村有项目,家门口就业,可领工资,可流转土地分红,可贷款入股分红,企业吸纳、能人带动、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兜底,最大限度地释放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洪荒之力”。中国社会扶贫网在这里建立河南省第一个网上扶贫示范点,并向全国推广经验。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沁阳版的就业扶贫攻坚战正在上演。该市以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为首要工作任务,精准出台落实就业创业扶贫政策,确保每一个有就业愿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脱贫。目前,该市共有贫困户4123个、15188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户3133个,贫困劳动力6879人,实现就业4408人,消除了有劳动力贫困家庭“零就业”。
打造三级大数据平台,“就业直通车”开进村。
去年12月15日,沁阳市崇义镇西苟庄村村民兴奋地聚在一起,共同见证村里的大喜事——中国社会扶贫网在该村建立我省首个信息服务示范点,通过网络销售该村的农副产品。这是沁阳市平台大数据助力就业扶贫的第一级。
第二级是该市投资20余万元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对接,在所有贫困村统一建立“打工直通车”智能终端平台,让群众不出村就可以了解全国范围内的名企大厂就业信息,并免费进行网上报名,打造“互联网+安全就业”模式。
记者在这个平台上亲身体验了一回。填写个人信息、打工需求,网上报名……不到15分钟,平台客服电话就打了过来,并针对记者的要求,很快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就业岗位。
第三级是该市和河南蛮蛮云公司合作建设“脱真贫真脱贫大数据平台”,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精准建档,并调查、搜集、汇总了沁阳全市所有经营实体的用工信息。
有了就业岗位,如何办理就业手续?该市投资1万余元,打造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延伸三级平台触角,在各乡镇(街道)及每个村庄统一制作安装养老、失业、医保等二维码识别版面,并将就业创业扶贫政策及办事流程、服务指南予以公示,方便贫困人员全面了解就业创业政策及办事流程。同时,投资85万余元,对所有乡镇(街道)及村(街)人力资源服务所(站)进行软硬件改造升级,统一制作业务流程图、服务机构二维码、服务项目等展板,打造贴地气的就业服务平台。
三级大数据平台相互融合,涵盖就业政策、金融保险、创业服务、就业培训等,贫困劳动力不出村就可获得岗位援助、信息援助、培训援助。目前,该市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打工的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通过三级大数据平台实现就业,已向省外输出贫困家庭劳动力1217人。
三级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就业服务,确保年龄为16~65岁的有劳动能力、身体健康、有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每年至少获得三次就业创业信息、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对一”免费就业服务,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有技能培训愿望的劳动力实现技能培训100%、向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劳动力推荐就业岗位100%、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100%,对有创业贷款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应贷尽贷。
沁阳市崇义镇有两个省级贫困村,其中西苟庄村有哈密瓜种植、食用菌种植、鞋帮加工三个产业,大张村有鞋帮加工、光伏太阳能发电两个产业。
西苟庄村的贫困户一方面把扶贫资助贷款和土地流转给哈密瓜、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获得土地分红、股金分红;另一方面在合作社就业挣工资。该村贫困户谷良仁、谷华峰就是获得两次分红并在合作社打工的人员,一年下来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该村有贫困户125户,三个产业覆盖贫困户100户,9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类似这样的产业扶贫例子在该市其他贫困村还有很多。
产业是就业之基,收入是脱贫之源。该市以产业带动就业,按照“一乡一产业、一村两项目”要求,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特产加工、头饰加工、服装加工、电商产业六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去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个,投入财政资金439.7万元,覆盖8个乡镇(街道)10个贫困村866户贫困户。
“通过实施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一条龙、保姆式创业帮扶,把贫困家庭的劳动力串联在产业链上,让他们就近就业,保持稳定收入。这也符合很多贫困家庭劳动力妇女多、年龄大、不能出远门的特点。”该市人社局局长董润霞说。
转变方式,灵活就业。记者在该市紫陵镇范村了解到,全村有十几个皮筋加工厂,每天到各个贫困户家里收集皮筋加工产品,一个劳动力每月可挣1000多元。该村有贫困户195户,从事皮筋加工的贫困户有130户,因此脱贫123户。
在发展缝纫加工产业上,该市投入财政资金126.789万元,实施了山路平村、张老湾村、簸箕掌村、南住村、西苟庄村、后庄村缝纫加工等7个到户增收项目,使贫困家庭劳动力300人实现就业,人均年可增收1.5万元。
在发展光伏产业上,该市利用扶贫产业到户资金,共投入133万元,在张庄村、前兴福村、南西村、九渡村实施规模不等的小型村级光伏项目,覆盖贫困户318户,建成后每户每年可分红700余元。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上,该市引导九渡村和山路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在民俗旅游接待、旅游产品销售、水上娱乐项目等方面安排18个村民就业。
记者在沁阳市王召乡南住村贫困户刘公平的益民鞋帮加工厂看到,一辆辆满载鞋帮的三轮车出出进进。他告诉记者,他家过去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去年,他争取到扶贫帮扶资金16.77万元,又通过人社部门创业担保贷款中心获得创业资金10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办起了鞋帮加工厂。这个鞋帮加工厂有14人就业,覆盖13户贫困户。如今,他自己每年已有几万元的收入,还带动13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2万元左右,实现脱贫致富。
在该村,记者同样见到了过去是贫困户的赵兢兢。她带领12户贫困户20人成立红白喜事服务队,人均年收入2万元。去年她主动申请脱贫,成为自主创业的典型。
贫困户刘公平、赵兢兢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只是该市贫困户自主创业就业帮扶的一条路径,全市目前有200多户贫困户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实现脱贫。
该市正是通过企业吸纳、能人带动、自主创业、就业兜底等路径,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全覆盖。
记者打开一张该市“百企帮百村”就业扶贫统计表,看到一组企业帮扶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数据:永威98人,超威55人,都氏集团23人,广东兴发20人……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重点企业都有就业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企业像“海绵”一样稳定吸收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该市为激励企业“海绵”吸纳就业,专门出台10多项激励政策。目前企业吸收贫困家庭稳定就业人数为467人。
能人带动,就是该市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带动、融资撬动等方式,引导当地能人创业带动贫困人员就业。能人廉沁峰回到常平乡创办沁阳市丹峡皂刺皂角专业合作社,2016年以来共治理荒山、荒坡1300余亩,嫁接皂刺20万株,种植皂刺4万余棵,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日均工资60~70元,成为该市能人带动就业帮扶的典型。目前,该市通过能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000多人。
该市最后一条路径是紧盯“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最难就业的贫困群体,建立“三无人员+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模式,让他们从事农村保洁、治安巡逻等岗位工作,被称为就业兜底。目前,该市已安置208人到公益性岗位,成立公益事务服务队20个。这项举措既能帮助他们脱贫,又能保持村容村貌整洁,一举多得。
就业扶贫,沁阳越走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