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小麦已进入扬花期,正是小麦赤霉病侵染的敏感时期。”4月24日,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段新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今年气候特殊性、病原充足性、发病条件吻合性三大特点,对小麦赤霉病防治,务必做到预防为主不动摇,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
段新国说,据调查,我市大部分麦田赤霉病菌源充足,小麦主导品种抗病性差,具备病害流行的基础条件。4月21日以来,我市有两次较大降雨过程,气候条件对赤霉病菌浸染十分有利,极易造成小麦赤霉病爆发,对小麦生长威胁极大。如何有效控制赤霉病发生?一要明确小麦扬花期是防治赤霉病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持续7天至8天。因此,我市小麦赤霉病防治最佳时期是从现在起到五一劳动节前,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二要选择合适药剂,可选用戊唑醇、氰烯菌酯、多菌灵、咪鲜胺和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也可用多菌灵和三唑酮复配剂、氰烯菌酯和戊唑醇复配剂,按说明书用量使用。三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用药量要足,喷液量要大,喷洒要均匀,以保证防治效果。
如何做到科学配方,达到“一喷多防”?段新国建议,要根据药剂特效和病虫发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药剂,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搞好其他病虫防治工作。戊唑醇具有内吸传导性,可有效防治赤霉病,还可兼治白粉病、锈病和叶枯病等病害,是“一喷多防”首选杀菌剂。氰烯菌酯对赤霉病防治效果好,可明显降低赤霉病毒素,但对其他病害无效。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具有内吸性,但传导性差,需要添加三唑酮等杀菌剂才能有效防治白粉病和锈病等病害。若天气条件适宜病害发展,应在首次用药7天后进行第二次用药。
段新国提醒农民朋友,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搞好“一喷多防”非常重要,可达到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害的目的,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确保小麦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