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
那么,面对疾病的威胁,我们能做些什么?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石亚伟说,在人们传统的意识中,脑卒中只能在发病后进行治疗,而不能提前预防。其实,以现在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进行提前干预,甚至可以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阻止疾病的发生,让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确保生活质量,而不是坐以待毙被疾病折磨。
走出脑卒中认识误区
2015年,市第五人民医院抽调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脑血管内科等科室的专家组成技术团队,与北京安贞医院的专家联合开展“中美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合作项目”,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后,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阻止脑卒中的发生。
据石亚伟介绍,从2015年至今,该院已为5000余人进行了脑卒中筛查,其中有一半的人存在高危因素,需要进一步确诊。接受筛查的人群中,有许多人认为,只有那些上了年纪,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才有可能发生脑卒中。这部分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不了解脑卒中这种疾病。
“要想预防脑卒中,你得先了解这种疾病的病因和危害。”石亚伟说,“只有详细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才能明白其危害,才能积极进行干预。”
石亚伟介绍,权威部门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我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导致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的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栓塞,引发缺血性卒中,也可能因脑血管破裂导致出血性卒中。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第一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脑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风险就增加44%。
基于这样的发病机理,许多人认为上了年纪,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才是高危人群就不奇怪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危险因素,比如吸烟、肥胖、久坐缺乏锻炼、饮食不均衡、膳食中油脂过多、大量饮酒等,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脑卒中的诱因。根据2011~2014年脑卒中筛查项目数据显示,4年间,脑卒中平均首发年龄从63.6岁提至59.6岁,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问题,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外科手术阻止脑卒中发生
石亚伟说,长期以来,人们对脑卒中关注的重点多放在发生中风后的治疗上,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则是把关注的重点前移,即中风发生前的预防上。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血管狭窄程度非常严重的,属于极高危人群,可以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从而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过去的3年中,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筛查专家团队在进行脑卒中筛查时,有的人对颈动脉超声检查不以为然,即便是检查出颈动脉内有斑块,也会认为很正常,只要调整饮食就行,无须治疗。
“这样的认识很可怕。”石亚伟说,“颈动脉斑块可导致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脑部缺血、缺氧,一旦斑块脱落就会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如果确定颈动脉狭窄超过70%或有内膜斑块和溃疡的,应考虑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消除堵塞血管的“垃圾”,使血管得以疏通,脑供血得以改善,并切断栓子产生的来源。如患者已出现短暂性脑缺血、脑血栓、脑梗塞等临床症状,即使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70%,也应考虑外科治疗。
石亚伟说,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预防脑卒中、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及生存质量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