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上,桥吊、AGV小车自动装卸货物;天还不亮,无人驾驶清洁车自动苏醒,在系统操控下清扫路面;无人银行里的机器人为顾客提供交互式服务……五一劳动节到了,不少人发现身边的“智能劳动者”已悄然上岗。
(据《新华每日电讯》)
随着全球科技变革的深入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然从高度技术化与学术化中逐步向外延伸,形成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能化新时代。这些一度让业界人士兴奋与不安、使普通百姓感到陌生和遥远的科技名词,如今正大踏步地走入人们的寻常生活。可以说,智能化应用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便捷和高效。无论是网购、外卖、打车,还是就医、理财、买菜,智能化应用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
然而在许多人叫好的智能时代,许多老人却并未享受到智能带来的便利,反而遇到了更多的不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上海“小巷代表”朱国萍的建议发人深省:智能时代来了,老年人却面临尴尬,电子购物软件、打车APP不会用,网上就医不会挂号……银发族真的在智能时代寸步难行了吗?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国际畅销书《未来简史》中曾发出惊人的预测:“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正在重塑世界,人类正面临全新的议题。未来,只有1%的人将完成下一次生物进化,升级成新物种,而剩下99%的人将彻底沦为无用阶层!”我国目前超过60岁的人口已逾2.41亿,占总人口17.3%,如果不能解除他们的智能之忧,这部分老人就会沦为智能时代的“无用阶层”。
人类社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不要忘了,智能化是为人类服务的。智能时代只有与老龄化社会有效对接,才能不让老人掉队。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多为老年人想一想,既要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生活的学习讲座,让老人能够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也要多研发一些符合老人习惯的智能化产品,提高智能产品的“适老化”程度,帮助老人搭上智能化生活的快车。唯此,才能让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群体,帮助老人拥抱智能化时代,让他们能够在方便智能的生活中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