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蕊
近日,记者走进马村区的几所中小学,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演唱《诗经·关雎》《诗经·伐檀》和鼓谱《诗经·维青》,再配上扇子、脸谱、油纸伞等道具,古典又新颖的节目令人称赞。
《诗经》演唱进校园,是马村区委、区政府实施文化工程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我市铸就怀川文化新辉煌的亮点之作。正如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黄腾所说:“马村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旨在打造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增强马村人的文化自信,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马村,从来不缺历史的厚重
3000年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历史故事发生在马村这片土地上,这里有待王、下马、演马、张弓等一个个与武王伐纣有关的地名风物,这里有石佛寺、“孔子问礼”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还有安阳城街道东韩王村的唢呐、待王街道义门村的抬黄纲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的渊源、文化的厚重,必然体现在马村的精神里,融入马村人的气质里。马村女子爱乐合唱团就是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20年前,由马村区30名来自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和音乐爱好者组成的爱乐合唱团,经我国著名音乐家、指挥家、竹笛演奏家刘森老师悉心教导,为《东周列国》首唱《诗经》而崭露头角,成为国内唯一一个专业演唱《诗经》的合唱团。2008年3月,参加第十三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获优秀奖后,合唱团组织活动较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历史的厚爱不可辜负。在马村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党建“七大工程”战略中,文化工程是其中一项。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4月,马村区委、区政府在对全区文化资源进行盘点之后,决定支持马村女子爱乐合唱团培训提升,再唱经典古韵,重铸文化品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复出后的马村女子爱乐合唱团引起国内艺术界的高度关注,相关演出视频被优酷、网易、爱奇艺等网络媒体相继转载。作为我省群众文艺作品的经典之作,合唱团先后受邀参加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出彩河南人”和省文化厅主办的“春满中原”等大型演出,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区域性文化活动品牌。
经典,需要传承与创新发展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想让地里不长野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满庄稼。自2009年开始,马村区教育局依托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借助新教育试验平台,逐渐在全区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区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梦·书香情”经典诵读活动,还通过经典诵读开放日、读书节、经典诵读展演、节日经典诵读等活动,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持续开展。
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马村女子爱乐合唱团的团员们尝试着把演唱《诗经》融入到中小学教学中去,力求在基层做一些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梁军华、许婷是焦作六中的音乐老师,她们不仅教学生演唱《诗经》,在全校开展《诗经》歌咏大赛,还成立了《诗经》俱乐部,带动更多教师融入其中,形成唱经典、诵经典、教经典的浓厚氛围。李海燕、段华、袁小燕是待王学校的音乐老师,他们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和有趣的活动中品味经典。
该区还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各校共组建戏曲社团16个,多个戏曲节目在参加省、市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马村区工人村小学承担的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子课题“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荣获国家一等奖。
弘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马村区群众文化活动有着深厚的基础。在上世纪90年代,马村区就有几十支合唱队,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大型合唱比赛活动。
传统文化要到群众中去。该区文化系统陆续开展了一些活动,区文化馆计划每周教群众唱一首《诗经》或古曲,现在已经教唱了《关雎》等几个曲目,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该区文化局还计划利用在每个街道文化站开设的文化讲堂,开讲《诗经》;利用该区的文化品牌“教你一招”,教群众学唱《诗经》。
如今,马村区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全市“学深杭、促创新”活动中,马村区的4场电视直播节目受到市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在我市中小学艺术节合唱比赛中,马村区实验学校合唱团获得了特等奖、一等奖。在今年的全市春节文化活动展演和马村区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展演中,龙狮虎、抬花轿等一批民俗节目和《梨花颂》等一批戏曲节目登上舞台,受到观众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