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我为什么不敢用百度搜索》的文章近日在微信朋友圈流传:作者在手机上百度搜索“德邦物流”,排名第一的是所谓的“德邦物流官网”,下单后才发现,发货的并不是德邦物流,而是另一家山寨物流公司。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穿着德邦物流的工作服上门取货,要价昂贵,服务极不正规。对此,百度回应称,山寨公司“付德邦”提交给百度审核的授权书系伪造,由于百度的误判导致此次违规推广行为,并向此次事件的受损用户及德邦物流致歉。
百度的回应显得很有诚意,但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联想起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当时百度也表现得很有诚意,也称要弥补监管漏洞。两年过去了,百度“给钱就发广告”的唯利是图形象,在不少人心目中并没有根本转变。
“李鬼”冒充德邦物流,百度将山寨公司置于百度搜索的优先位置,网友在百度搜索“德邦物流”,排名第一的便是假冒公司,而且是所谓的“官网”,如此运营,消费者怎能不上当受骗?毫无疑问,不管百度有意还是无意,事实上都扮演了“李鬼”帮凶的角色,如果没有百度“牵线搭桥”,消费者便不可能误入山寨公司的骗局。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时,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将承担连带责任。所以,百度仅仅道歉是不够的,相关部门还需深入调查,追究山寨公司及广告发布平台的责任。此外,公众从这起事件的背后仍能看到竞价排名机制的身影,它不过是魏则西事件的延伸与继续。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百度声称将完善审核监管机制,并向有关部门和全社会作出了一系列承诺。那么请问,百度如何兑现这些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