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李 秋
“以文化塑魂、以产业兴镇、以生态涵养、以形态升华,培育创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色镇,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昨日下午,在谈到成都市如何运用新发展理念建设特色镇时,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小城镇办主任屈军(右上图)这样说。
2003年以来,成都市统筹城乡建设,初步形成了制度体系,完成了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探索推进新农村建设,为进一步推进特色镇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特色镇建设为抓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屈军说,在探索特色镇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成都市采取了“三个打破”,即打破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打破传统集镇定位、打破小散乱布局;坚持“三个依托”,即依托轨道交通、道路交通节点、特色资源,实现互联互通,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三个植入”,即植入旅游、文创、新经济等特色镇产业,植入现代城市功能,植入天府文化,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实行“三个统筹”,即统筹城镇体系、城乡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建立城乡发展的新机制;推进“三个改革”,即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动力;促进“三个引导”,即引导资金向特色镇流动、引导集体建设用地向城镇集聚、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特色镇集聚,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此外,成都市还由政府出资引导,设立了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小城镇发展基金,在5年内建100个特色镇,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
“用新发展理念建设特色镇,焦作市也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点开展工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要深入学习不要盲目抄袭,一定要突出本地的特色,从而实现文态、形态、业态、生态协调发展。”屈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