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简称“司马故里”者,概有两地:一为中华史圣司马迁故里;一为统一三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晋宣帝司马懿故里。司马迁因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名垂千秋,其故里素有陕西韩城、山西河津之辩。据史料记载,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即今河南温县安乐寨村人。至此,司马故里穿越时空的隧道,在辽阔的神州大地广为传颂,愈发折射出深邃持久的熠熠光华。
记得一位历史学家说过,“在河南籍的历史人物中,曾经造就一代帝业的,仅司马懿一人而已。”我作为一代帝王的同乡,虽不敢妄言先朝王气荫庇这里的后世子民,但自幼打心底对家乡生发一种特殊的自豪感和厚重感。有趣的是,1978年4月10日,古温大地阳光和煦,满目葱茏,一派生机勃发。从田间地头到马路两旁,到处闪现着人们忙碌劳作的背影。那天恰好我在参加集体组织的乡村道路修整。下午3点左右,几辆黑色的小轿车疾驰而过。著名国际友人、作家、社会活动家、新西兰的路易·艾黎先生在我国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刘应祥等陪同下考察温县。当时温县已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对外开放县。
“下面进入司马故里,小麦王国温县。”刘应祥向路易·艾黎先生介绍。司马故里位于温孟交界地的安乐寨,在东汉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在此地一个世家望族。魏明帝初二年(公元238年),辽东太守发兵反叛,年过花甲的司马懿奉命率师北伐。衣锦还乡的司马懿在家乡“虢公台”上大摆盛宴,款待父老乡亲。用他在军中所创的“得胜鼓”古军乐伴奏。在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司马懿得胜鼓”是我最早经过多年搜集、挖掘、整理后,首次发表在《焦作日报》《河南日报》,被河南省文化厅、河南日报社评为“1988年度全省文化好新闻奖”,并获得奖金和证书。之后,“司马懿得胜鼓”被评为焦作市、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仍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司马懿看到这么多昔日的亲朋故友,亲切感油然而生,顿时抑制不住心潮起伏,诗兴大发,临场吟出一首千古流传的四言“大风体”政治抒情诗《宴饮》,也称《征辽东》。关于这段历史,《晋书·宣帝纪》载:“高祖伐公孙渊,过温。见父老故旧,宴饮累日,作歌。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奉辞遐方。将扫逋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古人曰:“诗言志。”品评司马懿这首四言诗,是何等不凡的大气磅礴、才华横溢!何等不凡的胸襟气度、谦卑低调!展示了一位政治军事大家的雄才伟略和平叛必胜的信心。难怪多年前我在构思《司马懿与司马故里》一书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浩瀚的图书资料中查询到司马懿著有《文选》20余卷,可惜保存下来的文字并不多,仅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查到数千字的“语录”。
如今在安乐寨村西500米的上苑村,遗迹微存的“虢公台”,是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攻打虢国时,虢公山秦奔温,曾在沇水之滨筑台盟会诸侯,检阅部卒,以图复国,在此留下的实证。文人墨客把安乐寨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积淀融合在一起,称“司马故城”(后改称“晋城晓望”),被列为“古温八景”之一。
路易·艾黎经过的新洛公路温孟段,车窗外扑入眼帘的是平坦宽敞的柏油大道,绿波起伏的麦田,笔直粗壮而又挺拔的毛白杨,金黄的油菜花花香四溢,革命烈士张祥云纪念碑高耸入云。晚上县里在体育馆灯光球场专门为路易·艾黎表演了太极拳套路,看到的景物和听到的介绍,令他感慨万端,彻夜难眠,遂写一首“赞温县”诗。
温县——/好一片/精心建造的锦绣花园。/温县的无际大田,/欣欣夏麦,绿到路边。/沥青干道,杨树参天。/左右金黄各一线,/是油菜花明艳艳。/县志上说,/东汉的司马懿/乃本县子弟;/更有郭熙、宋时画苑俊奇。/但真正伟大的人物,/未必在史书上占一席地……
这首诗是路易·艾黎先生离开温县不久,我在温县得以传抄保存至今的,已经整整40个春秋了。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个人也是这场大变革中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如今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更是令人充满信心、充满力量、充满鼓舞。路易·艾黎先生的诗至今读来仍觉得有滋有味,饱含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寄托了对司马故里的深情厚谊。与司马懿赞美家乡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转抄或翻译的版本不同,诗的个别之处可能稍有差异。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都对路易·艾黎先生给予至高的评价。
艾老终身未娶,却收养了一些革命者的后代和贫穷百姓子弟,他用大爱温暖中国学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军委决定把部分烈士遗属集中在北京进行照顾,路易·艾黎抚养了革命先驱邓中夏的亲侄子邓邦镇。邦镇10岁就做了艾老的义子。艾老帮他完成美术学业,为他成家立业创造了条件。
时间既是随意翻阅的日历,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还是一部重要的历史。1994年9月4日,国内首家研究司马懿的群众组织——司马懿研究会,在司马懿的诞生地河南温县安乐寨村成立,实际上这是一个民办官助的群众活动。庆典仪式隆重简朴,盛况空前。中国太平洋学会、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历史学会等单位和组织致信祝贺。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和来宾达千余人。专家谈到,河南历史上虽然群星灿烂,名人辈出,然而自秦以来,作为地道的河南人而真正成就一代帝王之业的,似乎也只有司马氏一人。就从这点来看,河南的同志,特别是温县的同志,好好组织力量研究一下司马懿,也是责无旁贷的。
这一活动对有组织地开展司马懿研究还是开创先河的,其功自不可没。我曾利用在焦作市委宣传部工作的便利条件,对活动的组织、邀请的领导和专家等都做了一些具体工作,这也是我乐意或者说应该做的。因为之前我花费多年时间写的《司马懿与司马故里》一书,被公认为国内第一本反映司马懿及其故里的专门著作。时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王梦奎先生作序,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书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为此专门发了新闻,这也是对司马故里研究的一个小的开端。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通过本村在郑州工作的著名画家王延大先生介绍,河南省书画院画家邓邦镇和其夫人、著名雕塑家卢波女士被聘为首批顾问。主要想请他们为司马懿设计一个大型雕塑,不负司马故里寄予的厚望。巧合、缘分还是天意,他们夫妇亲临司马故里考察,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和印象,表示在适当的时机,要设计一个“帝王雕塑”。邓邦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早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擅长油画、版画和雕塑,有上百件作品被中国、美国、英国、瑞士、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领事馆及社会名流收藏,被新西兰《自立快报》称为“最杰出的大陆画家”。邓邦镇先生的夫人卢波女士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被誉为“新西兰最杰出的雕塑家”。邓邦镇夫妇为缅怀养父路易·艾黎先生,精心设计制作的大型室外雕塑《路易·艾黎和他的中国学生们》巍然屹立在新西兰南岛路易·艾黎先生的出生地春田市。鉴于他们的艺术水准和贡献,新西兰政府允许他们永久在新西兰居住。
参加完庆祝活动,我陪同邓邦镇夫妇和数十名专家游览安乐寨村南3公里的黄河滩区。
我们走在黄河湿地,远眺南岸逶迤起伏的邙山,遥望大河对面的虎牢关和诗圣杜甫故里,先贤描绘黄河的诗句:“银波曲项北邙流,浪卷秋风一望收。荡桨真如奔骏驰,扬帆恰似横轻鸥。”恰似一幅初秋奔腾不息的黄河自然风情画展现在眼前。我们漫步茫茫草滩上,畅叙收获。大家相约来年一定要再聚司马故里,再来母亲河畔,来到这里怎能不想到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司马文化?黄河精神激励着勤劳、善良、智慧的中华儿女及温县司马故里的人们,黄河水滋润着广袤的两岸人民特别是被称为“黄河文化第一村”的百姓,承载着中华儿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共同以黄河、邙山、草滩为大背景,摄影师用快门记录了那一难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