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卒中学会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200万至250万,死于脑卒中的人数高达150万,致残率高达80%,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致死病因,约占总死亡疾病谱的22.45%,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2015年,我国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面向社会开展脑卒中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及时干预、预防或缓解疾病的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石亚伟说,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服用药物等措施都能很好地预防脑卒中,但如果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大于70%,这时就有必要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消除危险因素,阻止脑卒中的发生。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能有效阻止脑卒中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于许多人来说非常陌生,但这种手术可以有效阻止高危人群发生脑卒中,改变其生活质量。”石亚伟说。2015年,市第五人民医院抽调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脑血管内科等科室的专家组成技术团队,与北京安贞医院的专家联合开展“中美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合作项目”,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3年中约有5000人参与筛查,其中有一半的人属于高危人群。在这些高危人群中,他们普遍认为只有上了年纪,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才会发生脑卒中。正是因为认知不同,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
石亚伟说,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引发的脑组织坏死或导致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的斑块脱离血管,并随着血流进入脑血管造成堵塞,而引发的脑组织坏死。
早在60年前,国外的医学专家通过手术的方法,切除或剥脱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的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扩大颈动脉管腔,改善大脑血供,避免斑块脱落和栓塞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目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被证明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但因为认知问题,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仍然很高。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适应症
几天前,一名男子在体检时被检查出颈动脉有斑块,于是他找到石亚伟咨询。石亚伟看了检查结果后,建议他做手术,但被他拒绝了,原因是害怕手术想再观察一下。
对于这样的患者,石亚伟感到很无奈。他说,心脏和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的好坏决定了生命的有无,大脑的好坏不仅决定了生命的有无,还决定生命的质量。大脑细胞繁重的工作需要动脉血给予所需的氧气和水分,脑细胞新陈代谢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二氧化碳或有毒物质,需要静脉血将这些物质带走,保护大脑环境。如果从心到脑的动脉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脑供血不足,就会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才是保护心脑血管,确保生命和生命质量的根本。但是,很多人不明白。
石亚伟说,对于大部分无症状性狭窄的患者,宜进行内科防治,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症的控制和抗血小板治疗。但对于狭窄大于70%的患者,内科防治的效果已经有限,若能将围手术期的卒中和死亡率控制在3%左右,则可以考虑进行手术。如果患者符合以下的条件,要尽快手术阻止卒中的发生。
第一种情况,动脉狭窄大于70%。当脑血管造影所见的血管狭窄大于70%时,其管腔的狭窄已经达到90%左右,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对这类患者越早做手术效果越好。
第二种情况,颈动脉狭窄部位有溃疡斑块的患者。这类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更为明显,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可能性高,即使狭窄未达到70%,也有手术干预的必要。
第三种情况,神经功能废损轻微的完全性卒中患者或者有慢性缺血症状而血管造影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如果没有大面积梗塞或出血性梗塞的存在,手术可以防止再次卒中,并可能改善现有症状。
第四种情况,患者颈部血管有杂音。一般认为,当颈动脉狭窄达到50%以上时,就会出现杂音。而狭窄大于85%时,杂音可自行消失或降低,应视为高度狭窄的信号。这类患者在5~8年内,卒中发生率在15%左右,而且危险性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为何要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石亚伟接诊的患者中,许多人提到这个问题。石亚伟说,如果将人的大脑比成一个国家,两条颈动脉就相当于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两条经济命脉被堵塞后国家经济就无从发展,只有将堵塞的经济命脉疏通,国家才能富强、群众生活才能安康。
石亚伟说,作为一名医生,他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如果身体发出脑卒中的危险信号,就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尽早清除颈动脉血管内的“垃圾”,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同时,他提醒大家,脑血管疾病重在预防,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当控制高胆固醇和高糖食品的摄入量,多食五谷杂粮和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营养全面平衡,生活要有规律,学会放松自己,有车族应尽可能多走一走、多动一动,并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