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百年沉浮,乌金闪耀。
追随岁月的脚步,合着时代的节拍,焦作煤矿迎来了120华诞。
自1898年以来,沐浴着近代工业的一抹曙光,焦作煤矿成为大工业开采的先行者。走过沧桑岁月,饱经坎坷磨砺,锻造了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为系统回顾总结焦作煤矿120年来的光荣历程和巨大成就,继承、弘扬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进一步增强焦煤员工的自豪感、自信心,焦煤集团决定组织开展“百年基业 再铸辉煌”纪念焦作煤矿建矿120周年征文活动,现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稿件。
征文稿件力求反映焦作煤矿建矿以来的发展历程,作者可结合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感,从经济发展、矿区建设、企业发展、文化生活等不同视角,讲述单位或个人的真实故事和切身体会。
欢迎您积极参与,感谢您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联系电话:(0391)3531616
投稿邮箱:2051864001@qq.com
(本栏照片均由焦煤集团工会提供)
今年的6月21日,是焦作煤矿建矿120周年纪念日。焦作煤矿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被称为中国煤炭近现代工业的“活化石”,是中国煤炭生产领域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2018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工业遗产保护名单。本文从焦作城市的形成、发展的角度,谈一下焦作煤矿的历史贡献。
焦作煤矿的形成
构成了焦作城市的基本元素
早在1898年,对焦作煤炭资源觊觎已久的英国福公司,以股权为诱饵,通过福公司在中国的买办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勾结以庆亲王、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官僚,虚设了豫丰公司,向福公司借款1000万两白银,采用欺骗的手段于1898年6月21日签订了《豫丰公司与福公司议定河南开矿制铁以及转运各色矿产章程》二十条,福公司掌握了开矿的实际控制权,开始了对焦作煤炭资源的掠夺。李鸿章也在这场肮脏的权钱交易中成为福公司的第一位“隐形”持股者(持股4000多英镑)。
在福公司到来之前,焦作的土煤窑沿袭了上千年的“挖煤靠镐,运煤靠筐,提升靠辘轳”土窑式生产方式,煤窑工多为农民,他们以农业为主,农忙干农活,农闲去挖煤,不以煤矿为生,其基本成分还是农民。焦作镇因为有卖煤与买煤的交易存在,商业发展较其他农业城镇显得活跃。
1904年,福公司修成了河南境内第一条铁路。1906年,英国人在焦作一、二、三号井正式出煤。1909年,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焦作路矿学堂,专门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方面的人才。借助铁路运输先进运输条件和蒸汽机、发电厂的现代工业技术,工业化开采很快就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对民族煤炭工业形成极大的冲击。矿井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自河北开滦的技术工人(内工)和河南境内的失地农民(外工)成为焦作最早的一批煤矿工人,他们以采煤为业,终年在煤矿工作。
面对福公司的资源掠夺,以杜严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自发组成保矿组织,开展反对英帝国主义、收回矿权的斗争。以靳法蕙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变分散为联合,于1914年9月18日,中州公司、豫泰公司、明德公司商定组建了中原煤矿公司,引进先进设备,与福公司展开竞争,推进了中国民族煤炭工业的发展速度。
截至1925年,焦作煤矿成为继河北开滦煤矿、山东中兴煤矿之后的全国第三大煤矿,焦作的煤矿工人已达11000人左右。中原煤矿公司的工人在李河建成了中原里,在百间房形成了商业居住区。福公司的工人则在焦作形成了自己的居住区、商业区。
焦作这个昔日的小镇至此已具备了城市的基本构成元素。
焦作矿工的成长
孕育了焦作城市的红色基因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织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1922年,铁路工人家庭出身的共产党员王仲一受中国劳动组织书记部北方分部派遣,在焦作煤矿、道清铁路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9月11日,道清铁路工人俱乐部成立,11月道清铁路工会成立,有200多名煤矿工人加入工会。1923年,道清铁路工会最先声援京汉铁路大罢工。福公司以2000大洋买通驻军,逮捕了工人领袖王维俭等4人。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声援浪潮。共产党先后派罗思危、杨介人、朱锦堂、张昆弟、吴光荣、杨天然、朱鹏芳、张作兴等人到焦作煤矿发动组织工人,成立了焦作煤矿工会、焦作厨师工会,举行了1925年焦作煤矿工人反帝大罢工,时间长达8个月,一批罢工中的积极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特别能战斗”。罢工前后有5人加入黄埔军校,1人加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是焦作煤矿工人第一次输出了革命的力量。焦作厨师工会主席冯金堂后任河南省委常委兼焦作特委特支书记,1932年在发动李河煤矿工人罢工中壮烈牺牲。
1928年,中共河南省委恢复了在1927年白色恐怖中失散的焦作市委,并在王封矿、李封矿、李河矿、道清铁路和岗庄、定和、郝庄等地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100多人。
1937年5~6月,中共河南省委负责人刘子久指示中福公司机电股长、中共地下党员程明升参加豫北地委领导恢复党的地下组织,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和救亡工作。程明升被选举为河南省第一个抗日民族政府修武县县长,他组织了道清铁路游击队,在抗战中先后配合八路军陈赓的三八六旅7次破坏道清铁路。程明升是黄崖洞兵工厂的第一任厂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电力部副部长。
1940年5月,中共修博矿区工委书记张高峰、组织委员赵明,以在王封矿、李封矿做工为掩护,先后发展30多名党员,建立了5个党支部。1944年,焦作煤矿发电厂地下党支部领导车同夫等3人被捕,党组织遭到重创。
在1945年焦作第一次解放中,中共焦作市工委城市工作部负责人袁凤鸣,通过王封矿工人张凤龙,与东西大井工人秘密串联,成立了“护厂委员会”和“工人纠察队”,组织保卫矿山机器,防止敌人破坏。
1946年4月18日,新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党组,贾林放任书记。在焦作市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组织了焦作煤矿的备战上山活动,将焦作煤矿的发电设备、机械加工设备和生产器材运到长治,组建了山西五阳煤矿、西白兔发电厂(军工一厂),焦作厨师工会副主席崔长永担任电厂厂长,机修厂在武治善的带领下,在平城地区组建了军工十厂(后改为淮海机械厂)。
1948年10月,焦作第二次解放,成立了焦作煤矿党组,管云任第一任书记。
1948年至1955年,焦作的党组织活动一直是由煤矿党组织领导的。
1955年年底,成立了中共焦作矿区委员会,张超为任第一任书记。1956年7月,焦作矿区正式改为焦作市,并成立了焦作市委,张超为任市委书记、市长兼焦作矿务局局长。
我们从这些年谱中可以看出,焦作因为有了煤矿工人大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党初期到新中国成立,焦作一直是红色基因薪火传承、绵绵不断的地方,这是焦作这个城市的骄傲,也是焦作人民的骄傲。
焦作煤矿的发展
加快了焦作建市的步伐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从1952年起,焦作煤矿迎来了国家第一个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焦作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一五”期间,国家把焦作煤矿列为重点建设单位,基本建设总投资为7395.5万元,比三年恢复时期总投资增长7.6倍,居全省各煤矿投资之首。中马村矿作为苏联援建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投入建设,焦西矿恢复生产、朱村矿建成投产。
在“二五”期间,焦作煤矿战线东移,中马村矿、韩王矿、焦东矿、演马庄矿、冯营矿等一批煤矿在焦作东部开工建设,搭建了焦作矿务局的基本矿井布局。
1953年到1958年,焦作煤矿先后将电厂、水电营业处、3所小学、印刷厂、报社、焦作矿务局文化宫(今人民电影院)移交给了矿区政府和中南电管局,逐步完善了焦作的城市功能。
张重同志1958年在接任焦作市委第一书记后,打破了市委第一书记兼任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的做法,提出焦作应发展煤业以外的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他认为焦作以煤兴市,但不能搞“单打一”,要进行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当时基于两种考虑:其一,煤矿巨额投资在地下、在外围,长期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就会空洞化。其二,矿工多为农民,长此下去,势必造成城市人口就业困难。
1959年年初,市委决定建电厂和矿山机械厂,随后办起了铝厂、化肥厂、电石厂、化工一厂、水泥厂、耐火材料厂、陶瓷厂等。
1963年焦作首家军工企业——中州机械厂投产,1964年,引入了平原光学仪器厂、豫光机械厂和河南轮胎厂。焦作市逐步形成独立的工业产业格局,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昔日的煤城成了一座新兴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焦作煤矿风风雨雨120年,与焦作相依相存、荣辱与共。焦作市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为全国煤炭城市转型树立了鲜活的榜样,从黑色印象到绿色发展,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坎坷。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国有企业,有责任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依靠科技的力量,共同守护好焦作市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