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昨日,记者从市卫生计生委了解到,今年起,我市将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重点,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医疗系统实施“患者满意提升工程”,从门诊急诊服务、医疗质量安全、护理服务、医技检查服务等十个方面着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品质,精准对接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就医感受。
提升门诊急诊服务水平。建立预约诊疗制度,三级医院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门诊和出院复诊患者分时段预约、中长期预约、集中预约检查检验,预约时段精确到一小时。建立医联体内预约转诊服务,三级医院优先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预留号源,对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引导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完善住院床位、日间手术预约等其他便民惠民的延伸服务。同时,完善院前、院内衔接机制,畅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提供无缝隙急诊服务。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符合条件的三级医院稳步开展日间手术,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逐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住院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医疗机构应恪守“医师多走一步,患者少走冤枉路”的服务宗旨,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最大程度优化就诊流程、缩短无效等候时间、提供最优方案、提高就诊效率。
未来三年,全市所有医联体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依托医联体牵头医院远程医疗中心,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影像、超声、心电、病理、查房、监护、培训等服务,服务范围要逐步扩大到乡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使更多的适宜患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上级医院的诊疗服务;医联体内将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以“一卡通”为目标,实现就诊信息互联互通,逐步实现省辖市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患者使用统一的就诊卡可以在任一医疗机构就诊;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
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加快实现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增加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提高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实现患者明白就医,医务人员清白行医。
把基础护理做实、专科护理做精,在基层医疗机构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医联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将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延伸至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促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建立实施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省辖市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全覆盖。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实行互认。医联体内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方便患者就医,减轻患者负担。
积极推进实施按病种付费和医联体内打包付费,通过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达到规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提高临床用药治疗效果、严格临床诊疗服务行为的要求,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建立医务人员和窗口服务人员的服务用语和服务行为规范,完善私密性保护设施,保护患者隐私权;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
开展“健康食堂”行动,加强营养科与营养食堂建设,通过营养测评、营养指导和膳食管理,提高膳食质量,为各类患者提供热量和各类营养素适宜的治疗膳食,提供营养咨询门诊、营养会诊、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规范应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对各类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疾病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其认知水平,改善其膳食行为和营养状况,达到配合综合治疗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开展“卫生厕所”行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设置“二类以上公厕”,基层医疗机构应设置独立蹲位水冲式厕所,为患者提供安全、整洁、舒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