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丨山阳城 上一版3
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
哄母亲入睡
图片新闻
母 亲
和母亲一起散步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5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汶川地震十周年
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新建成的焦作市地震台网中心。 李晓军 摄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新建成5D地震体验小屋。
  翟鹏程 摄
 
   

  ●地震监测能力从1.8级提高到1.3级,地震速报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10分钟

  ●全市建成各类应急避险场所16个,可为市县主城区近65万人提供紧急避险

  ●城市活断层探测为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提升改造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寓教于乐开展科普活动

  核心提示

  10年前,“5·12”汶川地震猝然而至,山河变位,全国共殇。10年来,人们一直把这分伤痛铭记在心中。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天,防震减灾成为全社会最关注的主题。

  昨日,记者从市地震局获悉,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的1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引领下,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稳步推进,再上台阶。

  未雨绸缪发展防震减灾事业

  汶川地震对防震减灾工作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汶川地震之后,我市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下大力气,增强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在完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上做了大量的探索。

  10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焦作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焦作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焦作市地震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

  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未雨绸缪,预防为主,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促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稳定发展。连续荣获全省年度市县防震减灾能力评价先进单位、年度市县防震减灾综合工作先进单位、年度省辖市防震减灾突出进步奖、年度省辖市防震减灾工作监测预报、应急救援等单项奖。

  监测预报网络体系逐步夯实

  实施项目带动,推进地震监测台网及预警系统建设。开展“一县一台一市一中心”工作,4个县级地震台站已建成并通过省局验收,2个县级地震台站正进行试运行,全市地震监测能力从1.8级提高到1.3级。建成市地震台网中心,承担全市地震台站的数据汇集、管理、分析处理与服务任务。地震速报时间从原来的2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开展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完成我市辖区内3个基准站、6个基本站、18个一般站的台址勘选和台站初步设计,完成20个中小学预警示范点的选点和设计。

  健全完善震情会商工作机制,落实震情会商工作制度。制订焦作市震情会商改革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形成周震情监视例会、月会商、加密震情监视例会、紧急会商、震后趋势会商、专题会商、年中会商和年度会商等8类会商模式。参与晋冀鲁豫4省交界区地震联防会,实现信息资料共享。主持开展豫西协作区震情会商协作会工作,参与河南省地震局组织的年度和年中会商。

  加强震情会商信息化建设。推进县(市)区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工作,4个县(市)区已建成视频会商系统,2个县正在推进。

  震灾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升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放管服”工作。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规范抗震设防要求审批事项申报材料,扎实做好信用体系建设、“双随机、一公开”等工作。

  城市活断层探测进展顺利,为我市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市政府投资1080万元的焦作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已经完成,中国地震局投资75万元的焦作盘谷寺—新乡断裂城区段(普济路至中原路)详细探测项目基本完成。项目成果将为我市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减轻地震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增强社会防震减灾意识。10年来,共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2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64所,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5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企业2个,农村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9个,农村地震安全服务站9个,我市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高效有序

  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做到应急有规。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汇总工作,市、县、乡三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充实我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成功应对2009年修武3.6级地震及地震传言事件。

  加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做到应急有备。配备了地震应急专业业务用车、地震现场流动监测仪器、海事卫星电话、GPS定位仪、应急帐篷、应急发电机、应急通信等应急装备,提升我市地震应急保障能力。

  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做到应急有序。全市地震系统每年举行一次全员额、全装备地震应急演练。每年参加豫北7地市地震快速应急联队协作演练,进一步提高地震应急协同能力。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组建了焦作市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对志愿者进行了培训。

  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做到应急有处。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资金总投入约1197万元。其中,龙源湖公园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被列入2009年政府“十大民生工程”;焦作大学新校区Ⅰ类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和武陟覃怀公园、焦作冶金建材高级技术学校Ⅱ类避险避难场所,共争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308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应急避险场所16个,可为市县主城区近65万人提供紧急避险。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六进”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六进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举办了焦作市“建业森林半岛杯”首届防震减灾知识电视大奖赛。与市教育局联合组织市十七中、市外国语中学参加全省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每年定期在学校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学生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紧抓重要时间节点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时段,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教活动。积极倡导公民开展“四个一”活动,引导市民阅读1本防灾减灾书籍,观看1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分享1次避险经验,开展1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同时,通过通信运营商、焦作市地震局网站、焦作市地震信息公众服务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宣传防震减灾知识。

  提升改造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先后投资近210余万元对其基础设施和科普宣传展品等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突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特色,突出动手实践参与特色,突出重在体验感知特色,将地震科普知识寓教于乐,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地震科普的认同感。

  本报记者 李晓军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