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诺尔巴什拉木村的68户贫困户领到了2015年年初就该领到的680只“扶贫羊”,每户分得10只。在“扶贫羊”项目实施之初,该县主管部门负责人收受某饲养合作社法人周某的烟酒及红包,对周某的饲养合作社在实施“扶贫羊”项目监管上“放了心”,对“扶贫羊”购买、检疫、发放与鉴定环节疏于监管;诺尔巴什拉木村部分村干部在发放“扶贫羊”时责任意识淡薄,对于该发多少只、发给谁都是一本“糊涂账”。主管部门疏于监管,基层实施糊里糊涂,给饲养合作社钻空子提供了机会,其有意将一部分“扶贫羊”截留获利,导致680只“扶贫羊”3年没有发放到位,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
无独有偶,由于业务办理程序中存在监管漏洞,湖南省长沙市失业保险管理服务局失业登记科原副科长魏平贵利用私刻公章、伪造失业保险金申领登记表等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手段,两年时间套取失业保险金436万余元用于个人炒股、日常开支等。
问题浮出水面后,日前,新和县和长沙市依纪依法对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完善制度、规范流程、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配备人员,确保监管到位。发现问题,应该及时亡羊补牢,但出现损失后的补救,终究比不上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无论是扶贫项目的管理,还是失业保险金的监管,都不能用信任代替监督,都必须坚持用制度管人。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所以,只有抓住制度管人这个“牛鼻子”,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环环相扣的流程,采取层层审核的模式,才有可能堵住投机取巧者伺机利用的漏洞。
当然,制度再多再完善,如果只是“棚架”不落实,依然是“牛栏关猫”,发挥不了作用。像上述两个案例,在有关工作人员“念歪经”、搞变通、不作为、送顺水人情的情况下,各种制度形同虚设,监管防线全面失守。
精准脱贫工作和失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要把各类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就必须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面,未雨绸缪,建立完善的项目规划、实施、落地、监管等制度,解决好程序不规范、设计不精准、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堵住各种漏洞,不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让亡羊补牢之类的遗憾少些再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