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应坚持不拘一格引进创新能力强、创新潜力大的真正人才。重视人才、不惜重金吸引人才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帽子”和“里子”不完全是一回事。
临近毕业季,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抢人大戏”不断上演,但其中规则令人难以信服,211、985或“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从走出校园那一刻,就比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在待遇、落户政策等方面有了很大优势。很多网友认为,虽然不同院校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但仅以“帽子”论能力高低,有政策“一刀切”之嫌。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常睿平:学历体现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但并非是其能力的全部。重视人才,没有不妥,如果仅看“帽子”,不去衡量能力,有失偏颇。人才需要全面衡量,既看“帽子”又讲“里子”,才会选到真正的人才。
@江苏日月江南:不可否认,211、985或“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其总体素质和水平可能要高于一般院校,但在人才招聘中,也不妨给普通院校中有能力、有水平的优秀学生一个机会,最好设定一个比例,不仅可以避免以“帽子”论能力,还可以避免错失优秀人才。
@水晶小草:不唯学历凭能力,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是时代的必然,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有许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唯帽是举”。这样会让许多有学识、有能力但并非出身名校的学子投靠无门。“唯帽是举”的招聘对广大非名校毕业生而言是有失公允的。
@风开季节:以学校来“判定”毕业生的优劣,实在有失偏颇,毕竟名牌大学会有碌碌无为者,普通院校同样也有优秀人才。“唯帽是举”不如唯才是举,这才是吸引人才的正确方式。
@王者微小:“唯帽是举”固然能吸引到一批人才,但也会把大批无“帽”英才拒之门外。这不仅有失公平,也不利于地方长远发展。唯才是举才是正确的筑巢引凤之道!
@南蛮小王爷125: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不应“唯帽是举”,而应唯才是举,毕竟“帽子”和“里子”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真才实学才是选用人才的重要参考。
@云盅慢步:引人用人既要看“帽子”更要看本事,应该把目光由过去转向未来,把考评的重点放到引进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潜力上,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唯才是举才能实现广聚英才的目的。
@戈维程:以“帽”取人不仅会将很多优秀人才拒之门外,还会助长重名轻实的不良风气。“帽子”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视“里子”。因此,要健全对人才的综合考评机制,将更多优秀人才引进来。
【下期话题】
家长成“编外教师”
如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家校共育理念不断普及,但在一些中小学,从批作业,到课堂值日保洁,再到监督学生考试,在家校共育、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家长正在成为一支随叫随到的“编外教师”队伍。对于“编外教师”这个身份,有些家长认为,活动中积极活跃、愿意为班级付出的家长,确实能提升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但也有些家长对此颇有微词。谁都有本职工作,有时很难兼顾。像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让孩子们独立完成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