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隐患巨大,由此引发的火灾频发,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安全。然而,笔者在我市一些老旧小区发现,居民为了充电方便快捷,充电线路往往都是私拉乱接,而这样的“飞线充电”为安全埋下许多隐患。
“火患猛于虎”。电动自行车目前已经成为寻常百姓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穿梭于大街小巷的电动自行车,已成为许多城市一道特殊的风景线。然而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多,其不仅成为交通违法的“新主角”,而且因车主违规充电酿成的火灾事故,给群众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更令人焦虑不安、忧心忡忡。
由于电动自行车大多在室内停放和充电,有的甚至停放在走道、楼梯间等公共区域,且车体大部分为易燃、可燃材料,一旦起火,后果难以预料。2017年9月25日,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一群租房内电动车电气出现故障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同年12月13日凌晨,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乡白墙子村一村民宅基地自建房发生火灾,导致5人遇难,罪魁祸首也是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前段时间,我市也发生过两次类似的事故,好在没有引起人员伤亡。
2017年12月29日,公安部专门就加强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火灾防范工作发布通告,落实停放充电管理责任进行明确要求。各地根据公安部的要求,也进行了集中专项整治。然而,治理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特别是“飞线充电”等违规行为,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令人忧虑的是,在老旧小区,由于当初建设时缺乏前瞻性思考,没有规划出集中充电区,居民为了方便快捷,充电线路往往都是私拉乱接,导致线路如蛛网般盘根错节,而且在充电过程中,一些人一插上电源就不管不问,发生自燃或者爆炸也就在所难免,隔三岔五发生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事故就是例证。治理“飞线充电”,相关部门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共治思维,依靠单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很难达到理想的彼岸。
一方面,无论是消防部门、政府单位,还是社区物业公司,都要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形成合力,按照国家的要求或采取政府拨款,或采取筹措资金的方式,在每一个小区都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规划建设统一的安全充电区,并尽力做到全覆盖,给居民提供安全的充电区域;另一方面,强化教育引导,最大限度杜绝居民的侥幸心理。这就需要消防部门、司法部门以及社区管理者,利用微信等媒介,采用举案说法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以增强居民的公共消防意识。
对于安全生产,有个有名的“海恩法则”,也就是任何严重事故都是有征兆的,每个事故征兆背后,还有300次左右的事故苗头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要消除一次严重事故,就必须敏锐而及时地发现这些事故征兆和隐患,并果断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消除。治理“飞线充电”,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