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杨 梅(佛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
主讲人档案
杨梅,佛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在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获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在佛山市经济贸易局和国有企业工作多年,既有深厚的经济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主要
观点
“十一五”时期,佛山市就主动谋求制造业转型升级,坚持存量优化、增量优质、政企互动、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近年来,佛山市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跨越“六个千亿元”台阶,工业总产值跨越了“两个万亿元”台阶。今年5月3日,佛山入选“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市、直辖市辖区”名单,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地市。
坚持存量优化,改造提升现有产业
大力推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近年来,佛山市出台《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细则》《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事后奖补实施细则》,制定《优质技改创新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市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连续多年排在广东省首位。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该市将“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理念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推动装备、生产、管理、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提升自动化水平。该市举办“制造强国 佛山探路”系列专题活动,对标世界先进制造业国家,探索研究佛山制造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实施“百企智能制造工程”,引导传统企业运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进行生产。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优胜劣汰。从“十一五”开始,该市坚决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截至目前共关停并转企业1300多家,倒逼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使传统企业向品牌创建、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总部建设等领域攻坚克难,助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坚持增量优质,打造制造业全产业链
多年来,佛山市对汽车制造等现有产业链条缺失的高附加值环节进行“补链”,经过多年发展,该市已成为广东省三大整车生产基地之一,汽车工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二位,初步形成了整车制造和汽车关键零配件、汽车配套用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佛山市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建链”,以现有汽车产业为基础,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聚集发展。目前,该市已起草若干政策措施,拟从引进培育、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佛山市对传统优势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进行“强链”,连续举办三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领衔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大力发展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实现从“生产产品”向“生产装备”转变。
坚持政企互动,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
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2015年,佛山市出台《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促进创业创新的若干措施》,从降成本、助融资、促创新、拓市场、强保障这五大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40项扶持。2016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全年降低企业成本超过280亿元。2017年,该市出台“佛十条”,共为企业减负349.2亿元,成为全省第一个出台“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城市。
常态化开展企业“暖春”行动。自2012年起,佛山市已连续7年开展企业“暖春”行动,该市党政主要领导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2016年,佛山市完善领导干部帮扶联系人制度和企业诉求办理机制,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引导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集团化经营等方式做大做强。
进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佛山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进企业投资建设联合审批改革,推广企业经营准入主题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坚持集聚发展,打造高端产业载体
高标准规划“一环创新圈”。今年1月份,佛山市首次公布“一环创新圈”战略规划,旨在整合全市创新资源,构建一体化创新体系,培育多功能创新平台和节点,提升五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技创新圈,走“世界科技+佛山制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
推进“三旧改造”。该市于2008年在全国创造性地提出“三旧改造”,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围绕产业转型和环境再造,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市场推动,探索出一系列集约利用存量土地的创新模式,破解制约工业发展的土地瓶颈。
加快工业园区整治。2017年3月,该市制订了“一村一策”环境整治方案,同时出台相关考核办法,从集约用地、科技创新、环保建设、园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对7个重点园区的相关工作进行考评,确保入园企业节约用地。
(本报记者翟倩倩整理)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杨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