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5月15日是全国第25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碘’亮智慧人生,共享健康生活”。根据部署,我市各县(市)区卫生计生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环境缺碘,造成人体碘摄入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我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以前,碘缺乏病区的儿童中5%~15%有轻度智力障碍(智商50~69个点),6.6‰的人患有地方性克汀病(呆傻症),严重影响当地人口素质。
我市属于碘缺乏病区,碘缺乏病防治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重点开展以补碘为主的预防措施,到落实以食盐加碘为主的防治碘缺乏病措施,再到构建可持续性消除碘缺乏病长效工作机制,我市碘缺乏病病情得到控制,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缺碘导致的脑损伤,在脑发育期过后即使补充再多的碘,对已受损伤的脑组织来说,也无济于事。”活动现场,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并就群众关心的缺碘造成的危害和碘缺乏病的预防进行了讲解。
据介绍,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大脑的生长和发育需要甲状腺激素的参与,因此,碘是脑组织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发育从胎儿期就开始了。胎儿期和婴幼儿期(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缺碘,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造成克汀病、聋哑、智力损伤等。
市疾控中心提醒,胎儿所需要的碘全部来自母亲,因此,孕妇缺碘会造成胎儿缺碘。如果孕期严重缺碘,会造成流产、早产、胎儿先天畸形。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对碘的需要量明显多于普通人群,需要及时补充适量的碘。防治碘缺乏的重点人群是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0~3岁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童。
那么如何预防碘缺乏病?据介绍,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食用碘盐。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几乎都缺碘,尤其是山区、丘陵、河谷地带、荒漠化地区和河流冲刷地区,缺碘较为严重。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因此要长期食用碘盐。
据介绍,一般人群碘推荐摄入量为120微克/天。其中,每天从加碘食盐(以5克计)中约可摄入碘100微克,其余从饮水和食物中摄入。如何健康补碘?食用加碘食盐、食物(部分海产品,如海带、紫菜;蛋类,如鹌鹑蛋、鹅蛋、鸡蛋等)、其他补碘试剂(含碘营养素补充剂、碘油丸),均可达到补碘效果。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补碘的方式也不同。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不能补碘,并且尽可能忌用富碘食物(包括碘盐)和药物。对于孕妇而言,如妊娠前患有甲亢且低碘饮食的,应从妊娠前至少3个月起食用加碘盐;妊娠期间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应食用加碘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