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前,特色小镇已经成为一个“热词”。有别于这个“热词”的是,成都市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新理念的特色镇。
今年4月份刚刚出台的《成都市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指出,按照行政区划和功能差异,此轮特色镇建设,可分为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两种模式。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和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
特色镇建设是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十大工程”之一。该市坚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发展新战略,围绕“以人为本”的目标,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环境质量、文化内涵和发展品质,打造宜居宜业、产业集聚、功能复合的特色镇。
成都,又称锦官城。
今年春节刚过,当记者走进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时,看到春风已吹开了油菜花、梨花、海棠花等,“花重锦官城”的诗意,让充满自然和富庶之美的成都大地焕发出美丽光彩。
走进一个个古镇,古树森森,小桥流水,磨得发亮的青石阶梯旁,黑瓦木楼蜿蜒成街。洛带的客家文化、安仁的公馆民俗文化、五凤溪的码头文化、平乐的川西水乡文化、新场的农耕文化……各具特色的古镇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得以彰显,为现代化成都披上了多彩的外衣。
然而,除了立足传统文化的古镇,当下成都“特”字当头的特色镇(街区)更如繁星闪耀。
分类推进,5年建成100个特色镇
崇州竹艺镇、温江三医镇、邛崃邛窑镇、郫都双创镇……一个个特色镇如繁星般点缀在成都平原,而这样的特色镇在未来将增加到100个。
依据《方案》,该市将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发展新战略,以“西控”区域为重点,按照“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林盘+景区”“特色镇+林盘+产业园”3种类型分类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3种类型以特色小城镇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主导,集居住与产业功能为一体,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产业特色发展、农业景观打造、配套设施完善、绿色交通出行、管理机制开放的空间格局。
“特色镇+林盘+产业园”结合产业新城进行布局,发挥产业新城的产业优势,带动特色镇及乡村发展,全域规模约50平方公里。“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针对平坝和浅丘区域的传统农业种植区,考虑生产和生活半径,确定全域规模在50平方公里以上,镇区处于核心位置,周边布局林盘,以林盘为支点,带动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镇+林盘+景区”主要布局于龙门山、龙泉山地区,发掘与展示两山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区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至100平方公里。
“东进”区域按照“三城一园”(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拆迁安置计划提前谋划建设特色镇,以特色镇为载体集中安置拆迁居民,植入特色产业,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根据《方案》,该市100个特色镇(街区)的建设工作将于5年内逐步完成,到2022年年底前取得明显成效,并打造AAA级特色镇30个、AAAA级天府古镇10个。其中,2018年启动7个特色镇试点示范建设和49个特色镇培育创建工作,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以上特色镇起步区或示范段,并建立和完善规划建设标准体系,完成支持政策制定工作,6月底前完成各特色镇规划建设总体方案编制工作,开展全球招商推介活动,组织一批特色镇建设项目集中开工。
与此同时,该市正在制定《成都市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评价标准》,确定城镇产业、功能、形态、管理、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指标,明确特色镇两阶段创建中“基本达标”和“高水平达标”的对应分值。今后,凡是参与创建的示范镇,都将按此评价标准开展动态评估,“基本达标”的培育创建镇,市政府兑现一半奖金;“高水平达标”的培育创建镇,市政府兑现全部奖金。
产业建镇,小镇经济成燎原之势
瑞士达沃斯小镇是医学圣地,形成了“环境+疗养+会议”的特色。而成都市也有一个中国的达沃斯小镇,即温江区永宁镇三医人才镇,三医为医学、医药、医疗。三医人才镇在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医疗器械、第三方专业服务、精准医疗、移动医疗等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该市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100个特色镇围绕“产业建镇”的要求,嵌入全市产业生态圈,以产业园、农业园区、景区为发展基础,打造生态宜居、文化创意、创新创业、科技教育、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新型产业镇,形成类型多样、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小城镇发展新格局。像三医人才镇一样活力无穷的“小镇经济”已经成为该市区域发展的领头羊。
瞄准高端产业承接创业创新,郫都区双创镇打造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聚集了上万创客,一批大数据、无人机、生物医疗、VR/AR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等“双创”项目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将历史经典产业和自然山水风光巧妙融合,成都市崇州竹艺镇、邛崃邛窑镇等承载沉甸甸文化记忆的特色小镇快速发展。崇州市道明镇全力振兴非遗竹编产业,多业态融合打造竹艺小镇,带动周边20多个村庄发展,叫响区域性品牌,形成了年创收10亿元的竹编经济。
平整的村道两侧绿树掩映,一条小径通向数栋川西民居风格的小楼,路旁是用小石板划分的菜地,田间一块木牌上写着“幸福菜园认养指南”字样……当记者走进全力打造国际亲水度假小镇的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时,禁不住感叹:“太美了。”
打造古镇联盟,推动古镇经济迅速发展。成都市共有国家、省、市各级历史文化名镇27个,已连续举办4届天府古镇艺术节,吸引国内外游客数百万人次。
打造互联网镇群,为特色镇插上“互联网+”翅膀。成都市用“一张网”覆盖全市特色镇,为特色镇提供“一站式”教育信息化平台、双向可溯源的农旅生活服务电商平台、民生服务及社会治理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建立了线上线下一体的创投生态圈。
特色立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溢出
特色立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趋势。特色镇不仅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打牢基础,而且能带动有效投资增长、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
带动有效投资增长。“促进投资增长,一定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特色小镇的发展蓝图一公布,企业就找上门来了。”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小城镇办主任屈军告诉记者。在去年首届中国(西部)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论坛上,成都市举行了特色小镇招商引资签约仪式,有36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近千亿元。
成都市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理念,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为目标,近几年累计投资不少于50亿元,仅此一项就带动了5000亿元投资。
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成都市特色小镇大多位于城乡接合部,能够带动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所有参与者都身处宜业宜居的优美生态环境之中,可谓“空间虽小、多方受益”。如在特色镇建设中,该市的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设施建设向特色镇倾斜,特色镇根据地铁轨道线路及站点布局,按照TOD模式建设新镇区,增设高速路出入口,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彭州市白鹿镇欧式风情小镇在引进专业旅游开发公司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环境明显改善,成为美丽小镇的典范。
推动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特色小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已经成为各项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在成都市,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人才新政等各领域改革措施都在特色小镇先行先试,吸引了川大系、阿里系、川商系、海归系等创新资源。该市一些县(市)还尝试引入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运营,取得不少经验,形成“企业+管委会”模式,实现了政府管理服务、企业专业化经营、市场主体创造价值的有机统一。该市的特色镇建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围绕特色小镇空间布局及建设发展目标,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适应经济单元跨区域布局需要,合理划分乡镇大小,明确属地管理范围,提高乡镇管理效率。
记者感言
我国一批特色小镇以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独特优势,成为实现创新创业者梦想、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平台。
成都在特色镇建设中,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防止千镇一面和房地产化,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该市重塑城乡空间布局,打破城乡圈层结构,疏解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区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全域均衡发展,切实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在具体实施中,该市聚焦产业发展,科学编制规划,建立筛选体系,完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