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牵动游子心,一碗面道不尽故乡情。
最近,兰州牛肉面始祖陈维精之七世孙陈九如先生再次回到故里——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并在当地品尝了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
年已七旬的陈九如记得,他第一次回到故乡的时间是1999年。当时,他抚摸着老房子斑驳的梁柱,感受家的温暖。他还买了糖糕、喜果,品尝家乡的味道。
“那时候,我就有了常回家看看的想法。”陈九如说,“但真没有想到因为一碗兰州牛肉面,使我与故土难舍难分。”
陈九如再次回到故土是2014年,转眼又是十五载春秋。此次,他的到来意义非凡。他拿着一张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兰州牛肉面汤料秘方,以“兰州牛肉面”第七代传承人的身份回归故里。
2014年,根据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陈氏家谱、博爱县当地史料及兰州市兰州牛肉面传承史料记载,博爱县美食界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兰州牛肉面发源地在博爱县,其始祖是博爱县苏寨村人、清嘉庆年间国子监太学生陈维精。
这在全国美食界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这对于四代人都在兰州生活的陈氏家族来说,更是一次重要的家族事件。此时,在兰州看到消息的陈九如激动不已,他没想到,虽历经百年风雨蹉跎,但家乡人依旧惦记着陈家这碗牛肉面。
“众鸟高飞尽,贵子独去远。豆蔻年华和,身强余百倍。春风草木香,当归怀庆府。新绿欲涌,丁香初开,花香叶茂,碧波涟漪,百里林草果然繁盛芳香。路远难行,高山奈何?汝等避草寇而返苏寨。车前着吉服马褂红袍,夜宿八角楼,晨饮胡荽汤。马良将行千里,遍地黄花时至。司碧玉书联水席相敬,月山姜汤茴香豆,烹肉扣碗贵老忙,横披垒灶。”这首长诗名叫《维精送子位林孙和声西行记》,是陈维精送儿子陈位林、孙子陈和声远赴兰州,帮助身在兰州的马六七后人恢复兰州牛肉面技艺时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里有老父亲切切关爱之心,也暗藏制作兰州牛肉面汤料的23种香辛料。
顾不上腰椎间盘的疼痛,陈九如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家信,坐了近20个小时的火车回到故里,将这份特殊的家信贡献给了家乡。
为什么无偿捐献这份秘方呢?
陈九如说,从陈维精起,陈氏家族就不再开饭馆了,世代皆为读书人。这份秘方被陈氏子孙口口相授、相传。按照家训,陈氏子孙从小就熟记这首诗,个个都会照方制汤。因此,这份秘方对陈氏家人而言,更是故土亲人呼唤游子回家的书信。
陈九如说,小时候,爷爷陈谐声常常给他讲陈维精、陈位林的故事。他常常说,在故乡的时候,老乡们很尊敬爱读书、会读书的陈家人,陈家人也与乡亲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曾祖父陈位林很喜欢小孩子,每逢街头有卖麻糖的,便主动请小孩子们吃。他的姑姑今年已经83岁了,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念念不忘。
陈九如的二爷陈全伦,黄埔军校毕业后一直在军队供职,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台湾。1989年,离开故乡四十载的陈全伦,终于踏上了返乡路,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返回台湾时,他包里放得最多的是陈九如做的牛肉干和卤牛肉。从此,每年给远在台湾的二爷做牛肉干、卤牛肉成了陈九如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1997年陈全伦去世。
一碗兰州牛肉面包含着博爱苏寨陈氏家族对故土的眷恋。陈九如将兰州牛肉面秘方留在故土,就像将游子的一颗拳拳之心送回了家。
为让兰州牛肉面在它的发源地开花结果,2014年以来,陈九如多次不辞辛劳,在兰州与焦作间往来返复。他与博爱沁园春酒店无偿密切合作,手把手指导厨艺,传授技术,并在博爱县创立了“苏寨陈家牛肉面”品牌。2017年,他又将自己早年在兰州注册的“马家大爷”商标“搬”至焦作。
“我现在有时间和精力,也愿意为家乡作点贡献,希望兰州牛肉面这项传统美食文化能在家乡发扬光大。”陈九如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