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学成都佛山 促转型发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乡村满眼“都市春”
打造创业“梦工场”
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
成都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词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5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满眼“都市春”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成都大力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市,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 (成都日报社友情供图)
  ⬆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即景。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核心提示

  城乡融合发展如何深化推进?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肩负着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重任的成都市,响亮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功能布局、重塑新型城乡形态、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化,擘画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成都蓝图”。

  本报记者 郭树勋

  记者在成都采访时深深感到,春天在这里仿佛从来没有离开过,无论城市、乡村,花开四季、满眼皆绿。该市农委给记者提供一组数据:

  2017年,成都实现农业增加值519亿元,同比增长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8元,同比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比是1.93∶1。

  2017年,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约20亿元,助力成都脱贫攻坚。经过验收,成都市实现85个贫困村退出、29878人脱贫的目标,圆满完成了2年116个省定贫困村脱贫的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2293元,比帮扶之初增长1.7倍。

  2018年,成都市确定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发展目标,先行先试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支撑。

  城乡命运共同体,乡村满眼“都市春”。

  形态重塑

  全域规划一盘棋

  记者行走在成都市的城市、乡村,一次次在心底发问:到底哪里是成都“市区”?是五城区,还是三环以内?几天采访下来,记者心中终于有了准确答案:该市1.46万平方公里土地,“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都是成都“市区”。

  穿行在该市弯弯曲曲的锦江绿道,浓密的树荫下,道路两旁绿化带中各色花儿盛开,一路前行,造型各异的现代化高楼,一望无际的绿色菜地,翠竹环绕的林盘美景,青瓦白墙的川西林盘……城市和乡村在身边移步换景,交相辉映,不觉令人感叹:“成都哪里是城市?哪里是乡村?”

  锦江绿道是成都天府绿道体系中的核心“一轴”,与其他城市的任何一条绿道都不同的是,它既不是城市绿道,也不是田园绿道,而是融合了城乡各种形态,跨越了五大文化主题的城市绿带。这条全长240公里的绿道如翡翠项链穿过成都,串起了现代化天府新区、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精华灌区、锦城十八景、黄龙溪水乡古镇、古蜀农耕田园以及生态湿地、川西林盘、农民新居,勾勒出一幅展现天府文化的“千年锦江画卷”。

  气势磅礴的锦江绿道,正是该市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集中体现。“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发展战略,成都市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动城市格局由‘单极’向‘双城’迈进,由‘圈层’发展向‘多中心’支撑转变,构建‘双核+功能区+特色镇(街区)+新型社区(林盘聚落)’四级城乡体系,重塑城乡空间形态和经济地理。”该市统筹城乡和农业委员会综合处处长李代伟说。

  在全域城乡一盘棋的规划下,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融合、流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该市创新人才要素供给,实施“蓉漂计划”,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创新技术要素供给,规划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平台”;创新土地要素供给,加快完善土地出让、租赁、入股和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创新资本要素供给,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搭建“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健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风险防控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动态改革

  打破城乡二元瓶颈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瓶颈。

  今年2月25日,全国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暨2018中国三农发展大会上,该市崇州市农业“共营制”项目获“2017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殊荣。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想种地”,如何破解“种地难题”?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成都在探索农业“共营制”过程中创造的“发明专利”。“共营制”的特点是:农民以参股方式“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对耕种不失话语权和收益权;受聘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利益联结,与农民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去年,成都引进农村技能人才1.2万人,新增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2008名,累计达9142名;2022年,成都新型职业农民有望达15万名,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有望达2.5万名。

  具有成都特色的改革,还有去年7月该市投用的“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成功放款2102笔,涉及金额达14.19亿元,此成绩受到了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领导的好评。

  打破城乡二元瓶颈,该市动态改革的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

  从位于高新区孵化园的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看过来,这里是全国最早的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从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社区看过来,这里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实现了“家家有股份,人人是股东”;从大邑县青霞镇幸福公社看过来,这里的成都农业创客中心是全国首个农业创新创业平台……村民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还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李代伟告诉记者:“成都市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依法保护集体和农户的所有权、承包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土地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率达100%;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模式,完善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等。”

  业态融合

  构建都市农业生态圈

  该市重塑农业经济地理,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在“十字方针”中的“西控”区域,规划建设“三区三园”,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五个百万亩基地。

  “三区”指的是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其中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的5个布局在“西控”区域。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要是指食品饮料、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农村电商和饲料加工千亿级产业集群。五个百万亩基地主要指100万亩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标准化农业基地、100万亩现代林产业示范基地、10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基地、100万亩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基地。

  眼下,位于新津县兴义镇的天府农博园建设正酣。成都要把这个打破6个镇界限的项目打造成“世界农业达沃斯小镇”,高水平推进行政跨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共营制”运营方式,今年在崇州市和新津县启动试点。这些创新举措集中体现了三大创新点——产业协同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模式创新。

  去年11月29日,“天府源·成都农产品”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在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开行,这是成都开行的首趟农产品蓉欧快铁,把载有包括蒲江产地在内的34吨成都猕猴桃运往荷兰蒂尔堡、法国巴黎。这得益于该市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农”之路,建立完善的“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天府源”市级公用品牌去年拓展顺利,新增准入农产品品牌达100个以上。到2022年,该市将培育绿色高端农业品牌100个,综合物流成本预计可降低20%。

  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该市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探索建立“管委会+投资公司”功能区管理新体制,构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17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400亿元,与农业增加值之比达2.7∶1,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达327.69亿元。优化农业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优、调高、调精,“三品一标”认证达1327个。

  记者感言

  “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的话赢得了群众点赞。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天地,让农业成为令人期待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不该处在从属地位。该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改革、转型、创新三个方面推动城乡地位平等、城乡要素互动、城乡空间共融,构建了城乡命运共同体。

  成都城乡融合之美,在于发展更均衡、社会更和谐,在于城市与乡村阡陌交通、互为交融,让百姓既见青山绿水,更有一抹乡愁。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