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再有5个月,张子霞就要退休了。
一想到要离开工作岗位,她显得怅然若失,表情凝重:“我在这个岗位上干了16年了,镇上900多户、1500多名低保对象都认识我,有的还和我感情很深,一想到要离开他们,我心里真舍不得!”
张子霞是沁阳市西万镇民政所所长,1990年到镇上工作,2002年到民政部门,一干就是16年。她深知,民政部门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窗口,工作人员少,服务对象广,业务繁杂,政策性很强,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失误,并且民政工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每天面对的都是困难群体,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没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热情细致的服务态度是做不好的。因此,她作好了一切吃苦的准备。
张子霞的爱人在三门峡煤矿工作,家里老人、孩子全靠她照顾。她的家住在沁阳市区,离西万镇15公里,每天骑电动车要经过运输煤炭大车很多的常付路,危险随处都在。但为了既能干好工作,接待好每一位来办事的群众,又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她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丝毫怨言。
去年冬天的一天,刺骨的寒风裹挟着雪花吹得人脸生疼。为了不耽误早上点名,张子霞起了一个大早往镇上赶,途经一个拐弯处时,由于天未亮,视线不好,她被一辆拉煤的大车撞翻在地,电动车当即压在了她的腿上,顿时,一股刺骨的疼让她大脑一片空白。休息了一会儿,感觉身体没有大碍,浑身是泥的她才又硬撑着骑上电动车,赶到了单位。同事们问她怎么回事,她连忙说没事没事。回到家里,她也没对老人、爱人提起过此事。
“低保对象都是困难群体,他们年龄结构差异大,有的行走不便和智障残疾,为了办事,他们常常一大早就来到办事大厅等候,为了不让他们来回跑,尽快办成事,我经常7时就赶到大厅,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张子霞说,“也有一些低保群众由于对政策不了解,一到办事大厅就骂骂咧咧,牢骚满腹,把一肚怨气撒到我身上,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不管他们怎么埋怨,我都热情接待,耐心解释。”
2012年夏天,低保对象王同意来办事,还没听张子霞解释完有关政策,性格暴戾的王同意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抓起凳子就往张子霞头上扔了过去,大厅工作人员赶忙拦住了王同意。面对这种突发情况,张子霞沉着冷静。她依然和气地对王同意说:“你不要着急,先冷静冷静,随后再听我说。”不急不躁的张子霞给王同意端上了一杯水,并耐心安慰。半个小时后,冷静下来的王同意听完张子霞的解释,才知道自己的错误,连忙给张子霞道歉。
“这种情况很多,群众不理解情有可原,我们干这工作,就是要付出的。”张子霞反复这样说。每年3月份,是低保入户普查、低保证签字的紧张繁忙时刻,由于民政所只有张子霞一个人,她经常忙得连轴转,披星戴月、加班加点是常事。为了不漏掉一个低保户,多听听低保户的心声,她每年都要对900多户低保户家庭走访两次。每到一个家庭,老人们都紧紧拉着张子霞的手,亲热不够,“你是俺的好闺女”“你真是个好人”……类似这样的称呼还有很多,而她自己的付出却鲜为人知。
2014年9月,张子霞和局领导正在郑州市为一个优抚对象办理伤残赔偿事宜,突然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病重。张子霞焦急万分,但她只是默默把父亲病重的消息压在心底,下午回到所里把所有资料整理妥当,才冒着夜色赶回家里。几个小时后,她父亲就病逝了。
今年清明节放假时,为了精准、细致、及时完成低保提标工作,她把低保户资料搬到家里,加班加点工作,在全镇率先完成了低保提标任务。懂事的女儿不敢打扰妈妈,连电视也不看,陪着妈妈直到完成工作……
考虑到张子霞即将退休,一个人工作太累,镇上抽调一名工作人员来到民政所工作。张子霞知道,民政所虽小,但工作任务繁重、琐碎、具体、特殊,培养一名合格的民政人不容易。于是,张子霞经常吃住在镇里,为的就是多带带新同志,经常到低保对象家中走走,了解情况,让新同志尽快进入角色。
“我们经过研究,针对民政所工作的特殊性质,希望张子霞退休后能继续在这里工作。”镇里一位领导对记者说。
“只要组织需要、群众需要、工作需要,我付出再多也愿意。”张子霞坚定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