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感到手足口病再到疱疹性咽峡炎,从去年11月开始,焦作市第五人医院儿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就进入超负荷运转状态,至今,该科室患儿仍是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作为科室主任,吴新春看着病房里的小患者很是心疼。她说,流行性传染病的季节性非常强,如果家长朋友懂得一些医学常识,提前给孩子做好预防工作,孩子患病概率就会下降,甚至不易生病。
传染病为何对儿童“情有独钟”
“我家小小(化名)抵抗力特别差,去年冬天流感爆发时得了流感,现在流行手足口病,又得了手足口病,真是愁死我了。”小小的姥姥刘女士说。她特别宠爱外孙,每每孩子生病都是她在照顾。
小小今年刚4岁,却是儿科病房里的“老病号”,病房里和小小类似的“老病号”还有很多。这些孩子为何会成为病房的“老病号”,他们的抵抗力真的不堪一击吗?其实,不然。孩子生病在于家长。
吴新春说,如今,家长对孩子都特别的娇惯,生下来就关在屋子里,锦衣玉食,犹如笼中金丝雀难见天日。日子久了,孩子的身体得不到很好锻炼,体质自然下降,弱得像温室里“秧苗”。而在这些未经风雨的“秧苗”,又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小小年纪就要学钢琴、绘画、舞蹈……孩子还没上学,琴棋书画就得样样精通。
“孩子们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偶尔流鼻涕、打喷嚏,一家人就惊慌不已,赶紧喂药。家长就会把双黄连、清热解毒液……只要是能治感冒的药都翻出来让孩子吃。”吴新春说。如果孩子发烧更是不得了,一家人心急火燎带着孩子到一些诊所看病,医生为了让孩子病快点好,不管不顾孩子的身体,就将消炎药、抗病毒药全用在孩子身上。经过一番用药,孩子烧退了,可是免疫力也变差了。过不了多久,感冒发烧又会接踵而至。家长过分依赖药物,结果孩子在生病、用药、生病、用药的怪圈里轮回。
预防传染病从小处着手
“传染病的传播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孩子之所以经常生病,与家庭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密不可分。”吴新春说,儿科常见的传染病分为病毒传性染病和细菌传性染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属于病毒性传染病,而细菌性传染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霍乱等。若家长能够掌握这些传染病发病的季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前预防,孩子就不会一再中招。
家长如何做才能预防孩子患病?以手足口病为例,吴新春进行了详细分析。
手足口病的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4月至7月,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孩子,尤其是3岁以内免疫力低下的孩子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属于病毒性疾病,有自限性,可以自愈。病情较轻的患儿无须烦琐处理,对症口服药物后一般7天内即可自愈。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牢记手足口病的15字预防宝典: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
吴新春说,洗手并非只给孩子勤洗手,家长也都要勤洗手;饮食方面,家长要尽量给孩子吃经过高温煮熟的熟食。孩子玩耍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带孩子到阳光充足的地方参加户外活动。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避免孩子玩得筋疲力尽。
关于消毒问题,许多家长也存在误区。有些家长喜欢用84消毒液为孩子的用品消毒,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好。用开水烫煮或太阳暴晒的方法对孩子衣物、被褥进行消毒,效果更好。
吴新春提醒,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疹子,千万不能挑破,可带孩子到医院治疗。而手足口病之所以会引起社会关注,是因为该疾病的病情变化快,容易导致患儿死亡。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疹子时,一定要马上送到医院及时进行专业医疗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绿色疗法增强孩子体质
“不要总是等到孩子生病了再去找医生,其实,家长在平时就可以给孩子做一些增强体质的保健治疗。”吴新春说。针对患儿的生病特点,该科室推出了小儿推拿,小儿药浴等方法用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和抵抗力。
绿色疗法指的是小儿推拿和小儿药浴,比起药物治疗,绿色疗法可减轻孩子的不适感,从本质上改善孩子的体质,更容易让家长和孩子接受。
小儿推拿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的目的。而小儿药浴则是在体表给药,经皮肤、黏膜、汗腺吸收后,通过不同方药的气味,经过经络血脉系统吸收调节或神经系统信息传递起到纠正脏腑功能紊乱、治疗疾病的作用,减轻孩子用药痛苦。
小儿药浴是利用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煎水,滤渣取液,选择适当温度,洗浴全身或患部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小儿在药浴温水中游泳,兼有药疗、水疗和运动疗法的三重作用,药疗属外治法,无痛苦。
目前,绿色疗法是国际儿童保健、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防患于未然,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
(本文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朱颖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