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点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它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是统领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纲领,也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发展路径。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市为目标,更加注重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功能布局,重塑新型城乡形态,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大力谋划实施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工程,积极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三大平台,扎实推进重点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意义巨大。要把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策、投入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要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农村生产性、生活性、生态环境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重视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问题、持续重视道路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和民居改造工程,切实加大投入,做到“近乡不离城”。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资农村,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以实现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最终目标。
突出环境整治,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买不到绿水青山。要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持规划先行,让田园风光、农家情趣永驻乡间,集中整治脏乱差,建设干净整洁、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还农村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开展“百乡千村”景观化建设活动,优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设施现代化水平,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让城里人真正羡慕向往乡村生活。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没有产业就没有发展。有了产业振兴,乡村建设才有基础。要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树立整产业链、全绿色化、多功能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大农业观,大力推广“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扶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养老等产业,促进乡村创新创业和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扶持一批重点乡村,大力培育扶持一批基础较好、区域发展潜力大、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强的重点乡村,从财政收支分配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扩大乡村自主权,促进重点乡村快速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乡村品牌和规模经济,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实现资源优势的转化和新旧产业的对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
大力培育乡风文明,提升发展内涵。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要推动乡风民风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培育淳朴敦厚文明乡风。
强化政策保障,破解要素制约。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力度,让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乡村建设的真正主体。针对非遗传承人、民俗手艺人等民间能工巧匠,制定专项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在乡村创新创业,在公司注册、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给予乡村创业人员优惠待遇。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银乡对接机制,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渠道,加快出台针对不同类型乡村PPP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强用地保障,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支持企业利用现有房屋和存量土地发展新经济,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力争将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列入专项用地计划。
健全工作机制,高效有序推进。健全乡村振兴建设统计体系和评估架构,提升数据采集、汇总、分析、应用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建立竞争机制,建议政府牵头,各县(市)区轮流每年举办乡村振兴论坛,邀请周边市、县参加,相互交流经验。强化跟踪督办,将乡村振兴建设任务纳入督查和目标考核体系范围,定期对乡村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定期通报,确保乡村振兴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作者单位: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