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本报通讯员 宋祖恒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丰年又至,新麦飘香,机声轰响,粮谷盈仓。这是收获的时节。
几天来,在武陟县西陶镇广袤的田野上,在“割麦种谷”的催促下,该镇干部群众唱响了麦收新曲。
三夏,西陶镇的干部最忙。
对西陶镇的干部来说,三夏是件很忙的事。该镇民营经济风生水起,企业上班族超6000人,有的村民一家三四口人都在企业上班。为了不误企业生产,又保证三夏进程,西陶镇合理布局,打出“综合拳”——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段、党员包地块。
昨日,正是该镇麦收高峰期。8时许,记者走进西陶镇,发现除镇办公室有一人值班外,整个机关大院唱起了“空城计”。门岗老廉说:“好几天了,每天七点半前镇里的干部都必须到村,书记往东,镇长往西,午饭、晚饭都在村里吃。”
记者沿该镇世纪大道前行,只见路两边禁烧的标语处处可见,禁烧巡逻宣传车不停巡回宣讲。在该镇交斜铺村北地头,记者见到镇三夏禁烧巡逻队队长柳小中。他说:“镇政府巡逻队分两组,昼夜值班巡逻,就是提前预防火情、随时发现火情,消防车及时消灭火情,确保三夏安全和禁烧目标的实现。”
该镇小南张村与温县交界,在地头,记者走到一位戴有禁烧红袖头的人前,问起三夏禁烧情况,他说:“俺村按照镇里的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立了一份‘军令状’,保证所包地块无安全隐患,颗粒归仓。”
三夏虽忙,西陶镇的农民却有点“闲”。
“季节不等人,丢耙拿扫帚”,这句农谚是形容三夏时节农民最忙时候的。记者在西陶镇采访,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农民“闲得慌”。
该镇北阳村南麦地,三台收割机正在收割,地头农民三三两两,看不到他们着急的样子,只有收割机到谁家地头,主家指下地边就行。一位男子正在玩手机,看上去实在悠闲。他对记者说:“我在厂里上班,今天轮到俺家收麦,车间主任给俺调了班。这不,收罢麦还不耽误上班,两全齐美。”
记者在北阳村文化活动室看到,打扑克、下象棋的人并不比平时少。正在下棋的翟老汉说:“俺今年62岁了,过去这时候全家老少齐上阵,天不亮就起床,有时天黑还收不了场,孩儿们干活儿一会儿跟不上,就得挨老人巴掌。现在收麦不用人工,全是机收。麦收之后,麦子随时就卖给加工厂,就等数钱了。哈哈,这是福气呀!”
西陶镇共有麦田2.4万亩,今年有收割机60多台。为确保三夏进程,避免纠纷,达到快收、快种目标,镇、村都成立了综合服务站,只要是影响三夏进程的事,服务站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如果收割机出现故障需要配件,机手一个电话,服务站就派车并安排人员处理。
记者来到该镇陶村麦收现场,一位外地机手正在用计算机核算当日收款数目。他说:“俺是6月1日带3台收割机进入陶村的,村党支部书记陶平均亲自给我们安排住宿,还留下电话,交待有困难就找他。几天来,镇里村里服务都很好,加上天气也好,每天大约收150亩麦子,收入可观,非常感谢!”
西陶镇,麦收新曲,唱出了新时代的新气象!